。摄制组辗转找来,走访乌镇,导演艾什利事先致信,解释他
初步计划:
木心可能是这部关于山水画电影第
个故事。
们为以下几个理由选择
木心。
这是意外消息。他们从哪里得知木心,并选择他?
这部电影将探讨逾千年中国山水画历程,但需要
个作为开场
故事,以便诠释山水画艺术
力量及其理由。无论山水画作为慰藉、作为灵感
来源,是对天堂
向往抑或伊甸园
挽歌,木心
故事会让
们体认:山水画可以如此个人,同时,还能寄托画家
憧憬和慰藉。
们对记录木心
故事感兴趣,它可以代表非常传统
中国式山水画艺术。
老头子要是活着,读到,猜他会
愣:慰藉、灵感、天堂、伊甸园……?他
转印画居然潜伏着这位英国人所窥见
历史线索?他竟“代表非常传统
中国式山水画艺术”?以国内理所当然
定义,木心不是“国画家”(太多“国画家”正画着无数“山水画”),而这位英国佬
视角来自异文化,他
说法,会被此岸认同吗?
但艾什利意思正可借
个维度(这维度是中国与“世界”
,也是木心自身
),循入有趣而困难
话题:由西洋人看来,木心来自山水画传统,由
们看来,无论作为背景还是资源,“中国”(如果有必要动用这个词)对木心意味着什
?事情落到他
实践与姿态,“中国”在哪里?为什
他不肯凸显他
中国身份,而且不画国画?
通常,国内西画家(更别提国画家)会以不同
理由(民族性、文化传统、东方风格、道家渊源、政治语境)渲染并利用中国背景(这是失根
代才会当真
话语),木心不玩这类花招。中国背景之于他、于他那代人,不言而喻,但木心不言,也不喻,仿佛若无其事。
他若有其事是什
呢,是他在兹念兹
所谓“世界性”。
他趣味(江南艺专胎记),说过
;他长期有志于现代艺术(临老玩弄“纯抽象”),也说过
。这些故事都能对应他
写作立场
“世界性”——虽然进入他
文学、文字、文风,“世界性”这
宏大表述仍将步入迷津,但如木心这般在乎“世界性”
作家,本土当代文学恐怕很难遇到另
个例子,《文学回忆录》,便是世界主义文学观
长篇独白。
但文学“世界主义”会在他
绘画中遭遇两难(抑或:什
是绘画中
“古文”或“白话”?),而他
画面与他自述
宋元人名单,并没有可指认
关系,何况转印画根本不是“国画”。但在外人看来(譬如艾什利),为什
上千年来,中国人喜欢描绘山水画(没有
个国族具有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