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刘省三虽奉严旨敦迫,必须留置左右以备先驱。鹤弟前请开缺,如尚未出奏,应令随侍旌麾,少效犬马,藉可联络诸将。伏祈迅速缴调。鸿章奉命暂权督篆,事棘何敢固辞!所幸墨守师训,亦步亦趋,再随时随事请教,冀无颠蹶。”(78)
他说,调拨给曾国藩铭、盛、树三军均是淮军精锐,而刘铭传尤为“淮军特出之将”,他这样做是“以上驷奉吾师,以中、下驷留鸿章左右,设有警变,只有自将而已”(79)。李鸿章表态令曾国藩非常满意,看来这个徒弟比左宗棠、沈葆桢之流强过何止万倍!
然而,虽然得到门生全力配合,曾国藩“剿”捻进行得却不顺利。
曾国藩是个善于总结经验人,他凭头脑打仗,而不凭血气之勇。在对付捻军问题上,他吸取僧格林沁教训,深知对以马队为主来去如风捻军不能采取穷追战术。经过反复考虑,曾国藩制定“河防”战略,也就是利用天然地形限制捻军马蹄,运用点线结合、以线控面办法打击捻军。曾国藩计划东以大运河为防线,西以沙河、贾鲁河为防线,在这三条河河岸增筑木栅,挖土筑墙,择要分兵驻守,以压缩和限制捻军流动作战范围,把捻军驱逐到角落里加以歼除。这是曾国藩贯“以静制动”战备原则新发展,目仍是争取战场上主动权。(80)
曾国藩河防之策方向上是正确,但是实施这个策略需要花很长时间,地方也不配合。主要原因是河南官绅反对设防贾鲁河、沙河,认为这是将捻军驱往豫西,是“以豫为壑”。河南方面出工不出力,堤墙再倒塌,再三修补,勉强建成,质量又不过关。
1866年9月24日(农历八月十六日),河防堤墙建成约莫个月光景,捻军大部队在河南省城开封以南十数里之地,“潮涌而至,抚标三营所守堤墙,当被冲破”(81),轻易突破建得不坚固贾鲁河墙,向东奔驰而去,闯至豫东、山东,纵横驰骋,破坏严重。
河防崩溃,曾国藩当然非常忧灼。不过,对这情况,曾国藩早有预料。早在建设河防之初,曾国藩就说过:“假如初次办不成,或办成之后,处疏防,贼仍窜过沙河以北,开、归、陈、徐之民必怨其不能屏蔽,中外必讥其既不能战,又不能防。”(82)预想到这策略旦受挫,可能会招来政治上攻击。
事实正是如此,朝野舆论物议纷起,曾国藩政敌们以此为借口,对他大加攻击。指责曾国藩靡饷两年(实际是年五个月),捻势益张。年多时间内他受御史参劾五次。清廷对他也失去耐心,年之内,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