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无完全无间之人才,亦无完全无隙之交情。大者得正,而小者包荒,斯可耳。”(74)对李鸿章这些缺点曾国藩只能接受。
因此经过多年全面考察,曾国藩决定裁湘留淮。当曾国藩把这计划通报给李鸿章时,李鸿章是非常兴奋。枪杆子就是权力来源:“兵制尤关天下大计。”因此他迅速致函曾国藩支持裁湘留淮决策,并说“吾师暨鸿章当与兵事相终始”,淮军“改隶别部,难收速效”,“唯师门若有征调,威信足以依恃,敬俟卓裁”(75)。
现在,正如李鸿章所说,“师门”曾国藩要“征调”这支保留下来军队。
曾国藩是个凡事从长远筹划人。早在他决定派李鸿章创建淮军时候,就已经给这支军队预定多年之后“剿”捻任务。那时虽然是由僧格林沁负责“剿”捻,但是曾国藩认为此人头脑简单,战术单调,难以成事。湘军都是南方人,不耐北方寒冷气候,也不惯食面,而淮勇生长在北方,刚劲斗狠,正可以代替湘军“为中原平寇之用”。因此淮军东下之初,曾国藩就告诉李鸿章,这支淮军现在任务是平定上海方面太平军,将来还会用来平定中原带捻军:“目下可使在沪、常、苏之合肥健儿慕义归正,将来可恃淮勇以平捻匪而定中原。”(76)
然而淮军和湘军样,都是基于个人恩义而建立起来军队。如同周代分封制样,将领们只效忠自己直接领导。淮军虽然广义上说,是湘军个分支,但是这毕竟是李鸿章军队,有着浓重李氏色彩,曾国藩能否指挥如意,心里并没有把握。
因此曾国藩首先要解决是淮军指挥问题。
他去信试探李鸿章态度,首先问淮军部下能否听他指挥:“贵部淮勇铭、盛、树各军,平日颇有家之谊,不识离苏赴齐,尚能心性相孚否?”其次是要求李氏兄弟中“季泉、幼泉同往相助。祈阁下于竹报中为劝驾”(77)。湘军自认姓曾,淮军也样,自认姓李。因此只有姓李人协同指挥,他才放心。
巧是,就在曾国藩写这封信同天,五月初四日,李鸿章也主动给曾国藩写封信。虽然师徒二人不知道对方在这天给自己写信,但是两信内容竟然若合符节,李鸿章信几乎完全是针对曾国藩信所提问题回答。可见师徒两人之心有灵犀,也可见李鸿章明敏通透。对于恩师心理,李鸿章十分清楚。他在信中对老师说,他准备把淮军中三部交给老师指挥,同时他还打算让弟弟李鹤章随同曾国藩出师,帮助他协调诸将:“铭、盛、树三军共三十三营,计万六七千人可供指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