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迭催李鸿章火速拨兵进“剿”,李鸿章开始装病奏称“感冒风湿,眠食顿减”,即行回苏“就医”。(68)接着又提出部队需休整两月,才能继续作战;最后又建议出兵湖州,以切断太平军退路。总之拖再拖,为曾国荃独克坚城预留时间,使曾国荃如愿以偿独力攻占金陵。曾国藩对此深为感激。金陵城攻下后不久,李鸿章前来拜会,曾国藩亲自出城到下关迎接。李要行参见大礼,曾国藩上前用手挽起说:“愚兄弟薄面,赖子全矣。”(69)
作为学生,李鸿章与老师曾国藩生有过密切合作,也有过多次冲突,但是高明之处在于,他从来没有与曾国藩撕破脸,懂得有进有退。这是曾国藩日后交班给李鸿章另个重要原因。
3.将河墙战法进行到底
政治人物最容易犯错误是恋权恋栈。当然,在他们自己看来,总是因为“非不可”,别人都不如。曾国藩却不是这样。他非常重视接班人选择培养。“曾国藩还有种远大目光,为常人所不及,便是多选替手。”(70)他说:“办大事者,以多选替手为第义。”(71)
曾国藩之所以决定抽身退步,将军事衣钵传给李鸿章,是经过多方面考虑。
首先,李鸿章是曾国藩亲手培养起来人才,对许多重大问题比如军事和洋务看法和见解,与曾国藩有高度共鸣。
其次,李鸿章才与“德”靠得住。曾国藩胞弟曾国荃性格冲动、见识不高,名将鲍超文化水平太低,左宗棠和沈葆桢先后与曾国藩发生冲突,甚至决裂。相比之下,李鸿章在这些人当中综合得分最高。
最后,李鸿章比曾国藩年轻十二岁,并且身体健康、精力充沛。他为人直率、热情、精力旺盛、刚强坚毅。曾国藩在平定太平天国后身体出很大问题,疾病不断,进取心已经大大减弱,李鸿章却总是乐于承担切繁难,因为他有这个能力和精力,更是因为他还没有达到人生巅峰,实现“封侯”之志。
当然,对于李鸿章这个人缺点,曾国藩看得也很清楚。曾国藩后来对李鸿章评价广为人知:“李少荃(李鸿章号少荃)拼命做官,俞荫甫(俞樾也是曾国藩弟子,字荫甫,号曲园居士)拼命著书。”(72)李鸿章是行动者而非思辨者。曾国藩是以学术和道义为基,李鸿章则是以事业和手腕为基。虽然都是翰林出身,但是李鸿章生与理学无缘,身上那种粗野之气直不能去除。因此曾国藩说:“李少荃等才则甚好,然实处多而虚处少,讲求只在形迹。”(73)他是个只能办事,不能传道人物。然而人才无法求全,曾国藩说:“大抵天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