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攻下南京前,曾国藩就在给曾国荃信中说:“然处大位大权而兼享大名,自古曾有几人能善其末路者?总须设法将权位二字推让少许,减去几成,则晚节渐渐可以收场耳。”(48)同时兼有高位、大权和大名人,自古以来,几个人下场是好?翻读二十三史,可能只有郭子仪个人结局不错。所以要想收场,就要把权和位这两个字推掉些,减去几成。
在写给朋友信中他又说:“入世已深,居位过高,中宵默念,但觉世味日多,天机日浅,若不早谋引退,将来斗智竞力,日入俗吏功利之途而不自觉。”就是说,为做事,入世越来越深,地位越来越高,夜里睡不着自反省,感觉身上世俗味道越来越重,天真越来越少。如果不早点谋划引退,将来陷入争权夺利中去,就会变成个庸俗政客。因此倘若攻克金陵,“决计引退”(49)。
他知道兄弟二人权势已达峰巅,现在最需要做是自剪羽毛。他应对,是奏请曾国荃辞职返乡,另个是主动裁撤湘军。
曾氏兄弟二人同居高位,势力太大,要让清廷放心,兄弟两人须有人暂时离职,韬光养晦。就目前情形看,因为朝廷最不放心也最厌恶是曾国荃,不妨让他先回家避避风头。等到时过境迁,朝廷猜疑之心解除之后,自然还会想起曾国荃来,大用机会还很多。现在外间虽有闲话,但随着老九隐退,也必然会慢慢消解。曾国藩劝解老九说:“弟少耐数月以待之,而后知吾言之不谬也。”(50)
让曾国荃暂时离职(当时叫“开缺”)理由,自然是身体欠佳,“万难再当大任”。曾国藩代曾国荃正式奏请“开缺回籍”,调理身体。不过他在奏折中也点明,此举也是“求所为善聚不如善散,善始不如善终之道”,说明曾氏兄弟希望与朝廷有始有终愿望。(51)
按传统时代政治惯例,朝廷在这种情况下应该适当挽留下,所以曾国藩第道奏折没有得到批准。曾国藩遂于八月二十七日上第二道奏折。这次朝廷反应奇快,九月初四日即发下上谕批准,其间仅仅隔七天。可见慈禧和恭亲王是多迫切地希望曾国荃从他们眼前消失。
清廷对曾国藩更不放心是他手里军队。曾国藩在同治三年(1864)四月初三日致李鸿章函中说:
长江三千里,几无船不张鄙人之旗帜,外间疑敝处兵权过重,利权过大,盖谓四省厘金,络绎输送,各处兵将,呼百诺,其相疑良非无因……(52)
长江三千里上下,几乎没有条大船不挂着“曾”字旗帜。因此别人怀疑手中兵权过大,说掌握四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