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言说得田啬夫脸色红,好在氾胜之没有继续深追,只说起他改进地方来。
氾胜之点点示范,具体做法,首先是深挖作“区”,意为地平面下洼陷,点播密植。
“如种粟,开沟点播是每沟内种粟二行,行距五寸。开沟大小、深浅、方圆、距离,随所种庄稼不同而异,播前以粪肥溲种。”
他又解释溲种好处,区内还要施用重肥,如粟、麦、大豆等每区要施好粪升,远超代田。最後,区田法还得注重中耕除草,保商和灌溉,居然与两千年后农村里耕作之术相差无几。
代田法已是精耕细作,但和区田法相比,就显得粗放。
果腹而已,少有羡余,很难买得起动辄万钱耕牛。代田法对他们影响不大,从中受益甚小。
受益最大,反而是任弘这样大地主,能够投入大量耕牛和人力,在大面积土地上轮作。
种地有利可图豪强列侯,由此就更有财力和动力兼并,地方官府甚至在暗暗支持——既然小农种来种去只缴那点田租,倒不如让豪强列侯来种。
国家整体财富在增加,可小农家庭却在纷纷破产失去土地,沦为奴婢和流民,类似事,人类历史上真是屡见不鲜。
朝廷也采取些补救措施,如在遭灾时下诏减免部分租赋,对流民或无田贫民假之以公田,贷之以种、食等,但都是杯水车薪,天平已彻底向豪强地主倾斜——他们代表先进生产力啊!
最后道:“此法之所以便利,便在于不受地形限制,区田以粪气为美,非必须良田也。诸山陵近邑高危倾阪及丘城上,皆可为区田。”
任弘看明白,这区田法,基本就是后世两千年,中国农业走路数,在小面积土地上集中人力物力,精耕细作,防旱保收,求得单位面积高额丰产。
中国人就是靠这种“笨”办法,点点增加人口啊,虽然平均耕地极少,但懂得利用好每寸土地。就靠着勤劳,硬生生将亩产点点提升,直到明末到达极
田官奉上意强推代田法,效果不大,善法也成恶法。如此情形下,氾胜之还能将目光停留在小农生死身上,为其想方设法增产,或种葫芦等副食来解决生计,确实难能可贵。
口说无凭,氾胜之便引着任弘等人走过垄亩,去看他琢磨十年钻研出“区田之法”。
到地方才发现,居然是开在片小坡地上田地,故显得十分窄小,与豪右之家阡陌相连平整土地截然不同。
任弘指着道:“这田亩为何要开在坡上?”
氾胜之是有些抱怨:“下吏向县里恳求过,但因私改代田之法,故不得用公家良田,只能在无人坡地上开耕。”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