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田亩收粟百石,中田收粟五十石,下田可收二十八石!”
此言出,本来暗道倒霉县田啬夫顿时大喜,氾胜之这是自寻死路啊。
而劝农掾史和吕广粟等人都面露惊愕,要知道,关中最好地,粟米亩产也不过四石上下,只听说赵过亲自料理地有过亩产十石传闻,但后人再未达到过,这氾胜之,张口就要翻十倍?
正接过瓢饮水任弘,直接被呛到,没忍住口水喷在氾胜之脸上!
他忽然明白氾胜之为何有这等能耐,历史上却要混到七老八十才能出头,无他,吹牛太过啊!
限,必须有新作物引入才能养活更多人口。
若在敦煌等地,人力稀缺,当然不适合。而在耕地已经饱和,人口繁盛济阴和关东,区田法却好似量身定做般。若真能有高额亩产,自耕农凭借自己小块土地就可维持家人温饱,简直就是将其从破产边缘拯救回来灵丹妙药。
不能只解放豪强官田生产力,而不顾及帝国真正基础小自耕农啊。
劝农掾史又开始朝县里田啬夫瞪眼:“田啬夫,如此妙法,为何隐瞒不报?”
句话,反正不是责任。
百石粟是啥概念?在称粮食时,石是体积单位,按照质量换算,相当于后世四千多市斤,汉代斤合256克,则是八千多汉斤,再考虑到汉亩只相当于公亩三分之不到……
别说汉代,就算二十世纪,化肥农药金坷垃起上,试验田里小米也没这产量。
任弘被吕广粟帮忙拍着背,看着将牛吹得飞上天氾胜之,心情有些复杂,只想劝他句:
“小伙子,做人那,要老实点,亩产两万斤不可取啊!”
田啬夫急,不肯老实接锅,还在为自己争辩:“西安侯,下吏也来看过,但只觉此法费人力多,产粮却不见得有多高,于代田法并无太大增益,故才未上报。”
氾胜之不服:“坡地下田亩产,已不亚于县中上田。”
他也知道,今日引起西安侯主意,是千载难逢机会,索性绕过田啬夫:“下吏敢请君侯及田掾准许,让在县中最好上田试种!与普通代田法相较。”
小伙子这是卯上啊,任弘笑道:“依看,代田区田各有千秋,不可妄议优劣,你且说说,若在上田行此法,亩产能到多少?”
氾胜之咬咬牙:“下吏算过,只要不在坡地上,有足够人力和粪肥,亩产定能增数倍甚至数十倍。”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