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是收保护费,个是冤大头,西域各国这种态度,实在也是人之常情,所以,汉武帝决定向西域展示下武力。不要把汉朝仁慈,当作软弱。
火药堆积如山时候,自然不缺导火索。在遥远大宛国(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出产神奇汗血宝马,汉武帝派使者,愿意用千金和匹黄金制成马换取汗血
张骞说:“甚矣,小人逢君之恶何甚也!”清代大学者王鸣盛梳理这段历史,则说张骞“首倡邪谋”。
通西域事业,需要几代人、几十代人付出代价,然后才能转化为成果,人类历史上诸多伟业,实在都是如此。近代以来,中国人才真正感受到张骞凿空有多重要意义,对他评价自然也截然不同。但也不能说司马迁他们看法都是偏见,他们当然无法预知现代人主权观念和对国际关系理解。既然注定身为代价,自然只能在代价立场上发出呻吟或呵斥,或者这也不可以,那仅有权利,就只能是对这种事业保持点冷漠。
出征西域理由
司马迁把新修订历法进献给皇帝那年,即太初元年(前104年),汉朝对西域政策,发生根本性改变。
从张骞第二次通西域算起,汉朝经营西域已经十多年时间。这段时间里,汉朝实际上是在和匈奴展开对西域小国影响力竞争。
汉朝通西域,主要靠是财富。但财富输送越多,就显得越不稀罕,所谓“使者既多,而外国益厌汉币(币是礼物意思),不贵其物”。何况从汉武帝委任使者方式就可以看出,使团素质不高,经常不能给西域人留下好印象。而且汉朝使者工作性质实际上是承包制,谁能让某个西域小国愿意朝见皇帝,谁就立大功。这种方式好处是汉使工作积极性都极高,经常能创造性完成任务;但坏处则是彼此为竞争关系,往往不能很好合作,不同使团宣布汉朝政策各不相同,有时甚至互相攻击,西域各国也无所适从。
匈奴和西域各国交往历史,比汉朝要悠久得多。匈奴骑兵战斗力,在西域人心中投下浓重阴影,他们都畏惧匈奴。尽管他们也听说匈奴连续惨败于汉朝消息,但眼见为实:几百人汉朝使团,跋涉而来都往往死者过半,汉朝兵锋所及,绝不可能覆盖到自己国家。
所以这场竞争汉朝明显落在下风:
匈奴使持单于信,则国国传送食,不敢留苦;及至汉使,非出币帛不得食,不市畜不得骑用。
匈奴使者拿着单于件信物,所到之处,西域国家立刻供给食物,不敢阻留刁难。至于汉朝使者,不论饮食所需还是坐骑,都必须出资购买。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