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坟丘刻石纪功,虽上世弗能荐信,为是删其矫诬,去其伪辞,归于实录。后之为史取于碑铭者,可以知法禁矣”。如果说孔子之于《尚书》有什值得后人效法地方,那就是孔子以史家之法处理上古文献,保留真实可信者,淘汰不实之词。
清末今古文经学争论焦点问题就是《春秋》性质。今文经学认为《春秋》并非史书,而是孔子阐发微言大义论政之作,从中可窥见孔子为何被称为“素王”。例如晚清今文经学代表人物皮锡瑞就说:“孔子有帝王之德而无帝王之位,晚年知道不行,退而删定‘六经’,以教万世。其微言大义实可为万世之准则。”章太炎则坚持古文经学立场,强调《春秋》是史书,孔子不是宗教家。他指出:“史亡则国性灭,人无宗主,沦为裔夷。”孔子贡献在于“审世系,尽端末,知前代兴废所由”。而“《春秋》作,史道兴”,为中国“存种姓,远殊类”,这是孔子最值得让人纪念功绩。
《检论》卷三主要讨论先秦学术,其中最值得注意还是章太炎如何评价孔子。在重订本《訄书》《订孔》中,章太炎虽然承认孔子是古之良史,但总体上对他评价并不高。在《检论》里,章太炎保留该篇,不过增加不少内容。在新增内容里,章太炎自言他在经历系列世变之后,开始意识到孔子学说价值所在。他认为孔子学说核心内容是忠恕之道。但是不同于历代注家多从道德修养角度解释忠恕,章太炎指出,“心能推度曰恕,周以察物曰忠”,这是在从认识论与方法论角度解释忠恕。在他看来,忠恕是种观察事物与理解事物态度,能够意识到万物理应各得其所,不能将己之立场强加于万物之上,这就是忠恕之道。基于此,他认为最能领会忠恕之道是庄子齐物思想。很明显,与其说章太炎是在表彰孔子,不如说他是在用经由自己阐释过齐物哲学来评价古人学说。
相似地,在新增入《道本》中,章太炎针对老子思想中无欲、无为,指出“无欲则不得慈民处官”。“不少留烦恼障者,其志则厌苦人世,不能悲恫以应群生之求也。”其意思就是,如果为政之人心若枯槁,那就很难和芸芸众生喜怒哀乐产生共情。与之相应,“人民困饿之厄,寒燠之眚,鳏寡之戚,无欲者不能体觉也”。对人间疾苦,须心有所感,方能对症下药,为民兴利。莅民理政与个人修身不同,高妙玄虚之语往往和大众心理差距甚大。若以超越众生心态面对民众,不易形成以百姓心为心之念。因此,章太炎认为战国时期墨子与宋趼虽劳形苦心为天下事奔波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