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人们接触到具体事物之后,因此语言与社会实践有密不可分关系,“名之成,始于受,中于想,终于思”。在感受到具体事物后,随着思维方式进步,人们便能逐渐用专门词汇和概念来描绘世间万物特征和属性,这样就形成文字。中国语言文字产生于中国这特定空间内。人们经过长期实践来认识自然、认识社会,通过思考与总结,形成套独具特色、用以描述周遭环境符号系统。随着历史变迁,它记录并传承那些通过总结社会经验而来观念,久经积累,发展成独特文化体系。中国文字宝贵,就在于起到文化载体作用。此外,关于《说文解字》“六书”当中“转注”与“假借”,章太炎认为此乃汉字特有造字之法,可驾驭文字繁简。有转注,则“方言有殊,名义也”,各地读音相似字可以互相表达,使各地民众有相互沟通交流前提。而假借意义在于执简驭繁,能让有限汉字表达更多意思,达到“意相引申,音相切合者,义虽少变,则不为更制字”效果,有助于文化普及。通过对转注与假借进行新阐释,章太炎意在探索中国文字衍生规律,展现中国文化发展特点。
在近代中国,不少有识之士都认识到整齐方言、创造统民族语言重要性。章太炎之所以在清末g,m形势十分严峻背景下花费许多精力编撰《新方言》,也是缘于这样时代关切。他方言理论主旨即认为“中国方言,传承自古,其间古文古义,含蕴甚多”。中国各地方言虽然发音歧异,但或多或少都留存古代经籍中字音,“今之殊言,不违姬、汉”,展现出中国作为个地域辽阔、风俗多样共同体长期延续、统历史事实在语言文字上留下印记。此外,若将方言视为地方民间文化代表,那既然方言与古音关系如此紧密,也就证明中国历史是上层与下层共同塑造,“雅言”与“方言”绝非水火不容,而是水乳交融。章太炎并不反对“文言合”,但前提是“九服异言,咸宜撢其本始”,必须要在充分考察各地方言特点基础上才可践行。因为许多经籍所载之故训以变相形式保留在各地方言之中,所以各地方言虽然发音不尽致,但彼此语根并无差别。这样论述,既尊重各地方言自身特色,又维持经籍与民间语言之间、不同地域方言之间平等与统,将以方言为代表地方文化整合到个更大共同体之中,说明“文”与“言”关系绝非简单对立,而是互有交融。
除深入研究语言文字之学,章太炎还对文学展开探讨。他认为: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