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震亦言:“由文字以通乎语言,由语言以通乎古圣贤之心志,譬之适堂坛之必循其阶,而不可以躐等。”在章太炎清末民初学术著述中,致力最勤、成果最多当属语言文字之学。他强调:“盖小学者,国故之本,王教之端,上以推校先典,下以宜民便俗。”他之所以被称为“清学殿军”,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其小学功底充分继承清代汉学传统。除《国故论衡》中小学部分,他其他语言文字学著作同样精义颇多。比如《新方言》阐述他对整齐中国各地方言主张,当时即有读者感觉“颇多新义”;《小学答问》为与众弟子论学时记录,探讨汉字本字借字流变之迹;《文始》集中分析汉字孳乳规律。在近代西方列强逼迫之下,中国文化遭遇前所未有挑战。这种挑战主要表现之就是中国语言文字备受质疑,或是被认为烦琐难学,或是被认为缺乏逻辑,或是被批评不善描述新事物,或是被视作落后习俗象征。对此,章太炎在与那些抨击中国语言文字者和希望用域外标准来改造中国语言文字者辩论中,从中国文化整体性出发,在语言文字定义、中国文字特点、中国语言文字与中国社会关系等方面进行新诠释。他借助清代汉学成果,吸收近代语言学理论,强调“语言各含国性以成名,故约定俗成则不易”,“语言者,心思之帜”。语言文字与民族性息息相关,它是维系全民情感与认同重要纽带,从语言文字中可以窥见中国文化里所独有价值观念与伦理准则。此外,章太炎指出:“国之有语言,固以自为,非为他人。为他人者,特余波所及耳。”本国语言是本国民众每日都在使用交流工具,外人是否感觉便利不能成为评判它标准。而从宏观角度看,近代中国民族国家建设方面需要维持秦汉以来大统国家政权,特别是清代形成领土版图,另方面需要妥善继承拥有数千年历史之久中华文化。在此视域里,语言文字重要性也就凸显出来。他强调:“今以六书为贯,字各归部,虽北极渔阳,南暨儋耳,吐言难谕,而按字可知,此其所以便也。”由于具有统书写形式,中国各地民众能够有效地相互往来交流,这对维系国家统意义重大。而文字中所表现观念与价值,更是绝大多数中国民众共通之物,让人们虽身处胡越,但宛若家,避免因言语不通而导致交流不畅。
在《国故论衡》小学与哲学部分里,章太炎进步探索中国语言文字形成与演变特点。关于语言文字缘起,他认为:“物之得名,大都由于触受。”语言产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