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而张之洞所设想改造当地学风方案,就是将章太炎自少年时代起就已经比较熟悉江浙学术(主要是汉学)引入四川,使那里士子有机会窥学术门径。总之,章太炎后来能在思想与学术领域有这样大成就,方面固然离不开他从小养成勤奋治学习惯,另方面也和他家庭背景,包括江浙地区文教兴盛大环境有关系。
在结束本章叙述之前,还需辨析个问题。在章太炎对自己早年读书治学活动追忆中,他经常强调自己从小就受到周围长辈影响,具有朴素基于古典“夷夏之辨”反清之志。他在《自订年谱》里说朱有虔经常向他讲授明清之际历史,以及王夫之、顾炎武学术思想。章太炎当时虽不能完全领会其要旨,但却深受启发。此外,在自己13岁那年,他看到家中书架上有蒋良骐《东华录》,就取来观看。读到戴名世案与吕留良案时候,深感不平,于是想起《春秋》“尊诸夏,贱夷狄”之旨。他还声称自己无意于举业,也与这样思想意识有关系。在为章濬所写传记里,章太炎叙述自己早年就有“夷夏之辨”观念,章濬对此并不在意。后者还对章太炎等人谈道:“吾家入清已七八世,殁皆用深衣敛。吾虽得职事官,未尝诣吏部。吾即死,不敢违家教,无加清时章服。”这段话意思就是说,章濬强调自己虽然曾经担任清廷下层官吏,但章家直都有不承认清朝合法性传统,所谓“用深衣敛”,就是显示不忘“故国衣冠”,以此来表达自己坚守“夷夏之辨”。因为在清初,就有不少以明遗民自任士人坚持拒绝下葬之时穿清朝服饰。相似地,吕思勉回忆,他家乡常州有位老人,声称其远祖于明亡时,留下套明代衣冠,命子孙后代珍藏,待“光复”后再穿出祭拜祖先。
关于这个问题,章太炎在向弟子朱希祖口述少年事迹时有更为翔实描述:
本师云:余十二岁时,外祖朱左卿(名有虔,海盐人)授余读经,偶讲蒋氏《东华录》曾静案,外祖谓夷夏之防同于君臣之义。余问前人有谈此语否,外祖曰:“王船山、顾亭林已言之,尤以王氏之言为甚。谓历代亡国,无足轻重;惟南宋之亡,则衣冠文物亦与之俱亡。”余曰:“明亡于清,反不如亡于李闯。”外祖曰:“今不必作此论。若果李闯得明天下,闯虽不善,其子孙未必皆不善。惟今不必作此论耳。”余之g,m思想即伏根于此。依外祖之言观之,可见种族g,m思想原在汉人心中,惟隐而不显耳。
在这里需要注意是,朱希祖既是章太炎学生,又是朱有虔族人,因此不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