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基、同事吉姆·诺克斯,以及和同事10岁儿子约书亚友情。它们就像枚枚闪闪发光印章,铭刻在人生最美好记忆里。
但问题也在于,友情本身通常不易达成亲密关系建造。当他步入迟暮之年,也看到对专属两人且排他友情关系不切实际理解与期待。
直至暮年,也只在很短时间里有过这样关系,要是社会性,要是职业性。也时常浪漫化地看待这层关系,为它赋予过多意义。可当爱遭遇挫折时,就会生出多愁善感来,直都在对抗这样情感,但终究徒劳无用。
亲密关系缺位与友情不完美,令他缺乏足够自信彻底融入当地社会。当然,段义孚也十分渴望能像本土人士那样,不戴面具地与人谈天说地;然而现实却是,他很多时候只能借由些社交技巧、适度伪装、肢体语言和专业术语来实现交流。同时,他也感受到自己根本无法像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那样直来直去地表达自己观点。因为米德是土生土长美国人,可以直言不讳。
因此,这里衬托出段义孚进行学术思考两片重要土壤,是“与人疏离”,二是“无根性”,它们相辅相成。“与人疏离”促使他思考孤独与个体意义。比如,《分隔世界与自》正是借由对空间分隔历史考察,来思考现代个体生存状况原因及现实意义;而“无根性”则促使他思考人与环境之间或正或负关系:正如《恋地情结》,负如《无边恐惧》《逃避主义》等,这构成他对“地方之爱”(topophilia)与“地方之畏”(topophobia)反合性思考。
段义孚对友爱渴求是显而易见。他在《回家记》里记述,在北京短短几天时间里,他就和两个学生助手(志丞和左鸥)产生友情;在他离开北京最后晚,志丞没能当面和他道别,竟然成他北京之行桩憾事。回到家后,他把两个小友照片做成冰箱贴,直贴在显眼位置。《回家记》译本成书之后,译者志丞朗读全文,并制作成音频CD寄给段义孚,他非常喜欢,经常拿出来听。对于他来说,这段音频形成超越性意义,让友情不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朽烂,也不会随着空间延展而衰弱。
在这部自传里,段义孚甚至对自展开更加深入剖析。之所以在友情与人际关系中存在难以克服张力,根本上还在于自己缺少生命力,这让他直都欠缺主动与人建立关系勇气,或表白能力。
顺便提下,本书成书于1999年,写作此书时,段义孚与1996年才到麦迪逊任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