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mbridge,Mass.:MITPress,1968),p.63.">。就像沙特尔教堂(Chartre)<注:"沙特尔教堂:沙特尔(Chartre)是法国卢瓦尔省首府,位于巴黎西南约90公里处,因其大教堂而闻名于世。这座哥特式大教堂主体建于1193年至1250年之间,保存状况良好,自13世纪初以来只发生微小变化。——译注">拔地而起时,罗贝尔·德·托里尼(RobertdeTorigni)<注:"罗贝尔·德·托里尼(RobertdeTorigni,亦称RobertusdeMonte,1110—1186),法国修士、历史学者。——译注">热情洋溢地记述千百四十五名男男女女参与其中过程。其中既有贵族也有平民,他们倾其所有,既有物质上支持,也有精神上鼓励,他们用手拉马车,将批批材料运往正在建造高塔处。<注:"PierreduColombier,Leschantiersdescathédrales(Paris:J.Picard,1953),p.18,quotedinAdolfKatzenellenbogen,TheSculpturalProgramsofChartresCathedral(NewYork:Norton,1964),p.vii.">
但这还不是全部意义所在。对于深爱教堂人而言,在他们思想深处,虽然教堂有着天堂之美模样,更加呈现出《启示录》里描绘,而非四福音书里讲述,但它其实又表达出四福音书里基本信息,那就是,上帝降世为人,谦卑受难,乃是为拯救世人。所以归根结底,让上帝居所拥有超凡之美,也是和“善”分不开。
童年时在中国,当年读到很多故事都让渴慕美好、真实、良善事物,也渴望乡村以外广阔世界,令思想与理想茁壮成长。但让难过是,随着年龄增长,对世界解越发深刻,失望和幻灭反而越积越高。大自然是美好,而社会现实里夹杂着太多欲求。与其说社会是弱肉强食,不如说它是百无聊赖、索然无味、终虚所望。但值得欣慰是,父母在幼稚而挑剔眼中表现尚佳。他们尽其所能地做到言行致,拥有令人钦佩社会正义感,对非亲非故之人也关照有加,并身体力行地做到视财如土。但同时,他们又不得不向现实社会妥协。
1942年至1946年间,父亲在悉尼担任领事*员。看见他下属总是想方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