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聆听他们所讲时候,就会会儿站在孩子立场上,会儿站在父母立场上,所以,就同时得到两方面快乐。这看起来好像很高风亮节,但也会因为下面三个缘由让这情况并非总是如此。第,没有孩子。如果有个优秀孩子,而别人孩子却很糟糕话,那就不可能表现得很开心,不然会让对方觉得在幸灾乐祸。第二,悲观主义。这也是性格里阴郁面。当确实目睹某人成功,从而向他人提起时候,极少看见他人会因为别人成功而有发自内心喜悦——哪怕不是个人之间比较,而是从属于个人事物,包括子女,也包括师生关系,比如“学生太棒,你学生呢?”第三,缘于想象力中浪漫主义倾向。这倾向让总觉得孩子们都是上帝作品——独无二作品,派到这个世上来,是为让大家幸福快乐,前提是大家也要如此看待孩子们才行,而不是把他们当作父母或老师附属品或财产之类东西。
常常以同样方式去看待所有人。在眼里,每个人都是可以审美对象和艺术品。人不仅是种可以审美对象,还是名副其实“可以为自己代言”审美对象。观看人就像欣赏油画、雕塑和乐曲般。静静地站在幅画作前,想知道它魅力何在,它在诉说着什。在群人中,边看边听,想知道他们为何是这样人,他们是如何看待世界。更喜欢安安静静地去获得知识,而不是做个馈赠知识人。当然,在课堂上也会连篇累牍地说个不停,但在社交场合里,当要说话时候,更倾向于抛出个问题或给出个悖论或反讽。这样做目在于引出话题,好将谈话以新方式延续下去。
所以,在别人看来,是个很不错人,知识渊博,也会注意他人观点,特别是在聚会和讨论小组里。但不幸是,这样谦逊也有不好面。比如,这会显得自己缺乏知识立场和道德原则。要,这两者都有,但却为举止得体而刻意掩饰下去,这样得体本身就该受到质疑,因为这种行为动因不是源于力量,而是缺乏安全感。这是外国人、访客、移民身上都会有社会性不安全感。相反,像玛格丽特·米德那样人就可以表现得果敢、直率甚至粗鲁,因为她本就是土生土长美国人。但却不同,只是作为个异乡客在这里待四十年而已,始终觉得需要审慎地去迎合那些本土美国人观点。这让更加明白以赛亚·伯林(IsaiahBerlin)<注:"以赛亚·伯林(IsaiahBe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