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八方是私田,种私田农奴或野人要无偿地耕种公田,养活土地所有者。从有关历史记载看,种私田农奴或野人所受到压迫和剥削是严重,他们依附在领主土地上,连人身自由都没有。但在孟子笔下,井田制却带有理想化色彩,他曾作过这样描述:“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孟子·梁惠王上》)春秋以后,井田制逐渐瓦解,农民逐渐获得相对人身自由,生产积极性大为提高,生产力有长足发展。但是,由于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又导致土地兼并现象出现,些豪强地主大量占有土地,这不仅使些农民重新沦为农奴,而且大量封建地租为豪强地主所攫取,影响国家税收。这样,汉代以后就有些人重新怀念起井田制来,甚至主张恢复井田制。在曹操臣僚中也有这样议论。丞相参军事仲长统在其《昌言·损益篇》中就说:
井田之变,豪人货殖,馆舍布于州郡,田亩连于方国。身无半通青纶之命,而窃三辰龙章之服;不为编户伍之长,而有千室名邑之役。荣乐过于封君,势力侔于守令。财赂自营,犯法不坐。刺客死士,为之投命。至使弱力少智之子,被穿帷败,寄死不敛,冤枉穷困,不敢自理。虽亦由网禁疏阔,盖分田无限使之然也。今欲张太平之纪纲,立至化之基趾,齐民财之丰寡,正风俗之奢俭,非井田实莫由也。此变有所败,而宜复者也。
曹操提出“井田”,也同样是基于这样考虑。其《抑兼并令》说:“‘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袁氏之治也,使豪强擅恣,亲戚兼并,下民贫弱,代出租赋,衒鬻家财,不足应命。”与这里所提出“井田”设想在思想上是相通,目都是为设法对付豪强兼并,在定程度上维护“下民”利益(当然从根本上说是为维护封建国家利益)。曹操提出“封建五爵”,也是为对那些“田亩连于方国”“荣乐过于封君”豪强势力有所抑制。当然,曹操提出“井田”,也同提出“封建五爵”样,只是为表达种恢复良好封建秩序愿望,并非真打算去,恢复这种古老制度。时代毕竟不同,曹操不可能糊涂得连这点也不清楚。
诗末尾,曹操提出“厉俗”问题。所谓“厉俗”,就是改善风俗。殷朝末年,孤竹国君长子伯夷在孤竹君死后,与其弟叔齐互相让国,弃国逃走。曹操认为,世人之所以赞叹伯夷,就是想以伯夷为榜样来改善风俗。从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