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几方面来改善风俗呢?曹操认为,要提倡节俭,二要提倡礼让,三要提倡“兼爱”“尚同”。礼让例子除伯夷外,曹操还提到许由,许由是尧时贤士,传说尧要把帝位让给他,他认为是受污辱,于是逃到箕山下种地隐居。曹操认为,如果大家都像许由那样谦让,还会去打什官司、辩什曲直呢?类似思想,曹操还在《礼让令》中表述过:
里谚曰:“让礼寸,得礼尺。”斯合经之要矣。
辞爵逃禄,不以利累名,不以位亏德之谓让。
认为实行礼让是符合儒家经典精神,并对礼让内容作具体解释。“兼爱”“尚同”则是墨子思想。《墨子·兼爱》提出“兼相爱”,也就是主张人们要普遍地相爱,说:“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墨子·尚同》又提出:“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意思是要实现平等,实现统。曹操提出“厉俗”,当然是有现实针对性,其目同他颁布《整齐风俗令》目大致相同。提倡礼让、“兼爱”,不仅是为制止民间械斗争讼,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针对着大大小小割据者而言,曹操希望他们能够向让国伯夷、许由学习,不要争权夺利,更不要有“王天下”奢望和梦想,而应服从在他挟持下献帝领导,实现天下和平与统。这里面,既有建立良好社会秩序善良愿望,也有个人政治上深层谋求,是不可等闲视之。至于曹操自己,他肯不肯礼让呢?那得看形势和需要而定,但总说来,他不曾有过真正意义上礼让。比如献帝都许之初,他将大将军头衔让给袁绍,那是迫于袁绍压力,而且袁绍得到不过是个名号,他实际上并无调动全国军队之权,这个权力主要还是掌握在曹操手里。又比如献帝给曹操加官晋爵时,曹操总要次次地上让表,但那不过是好看官样文章而已。在实质问题上,曹操是不让,政权、军权、财权,无不是如此。不过,曹操要统天下,这样做倒也并不难理解。他处在居高临下地位,为整顿社会风俗,谋求国家统,号召别人们都来礼让,同样也并不难理解。
《度关山》提到不少古人古事古制,意在通过对于历史经验总结,来表明自己政治主张和政治思想。《对酒》则以讴歌太平时代方式,表达自己政治主张和政治理想。其辞云:
对酒歌。太平时,吏不呼门。王者贤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咸礼让,民无所争讼。三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