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恶,节俭是公认美德。并以历史教训为例,说明君王节俭就能得到大家拥护,君王奢侈就会招致人民反叛。《说苑·反质篇》载,尧做天子时,用土碗吃饭,用土瓶饮水,天下臣服;后来舜即位,刻木为食器,还在上面涂上黑漆,开始讲究,结果有十三国诸侯背叛他。“采椽不斫”,就是用栎木做椽子不经砍削,仍保留着木头原貌,也就是不讲究雕饰意思,语出《韩非子·五蠹》:“尧作天子,茅茨不剪,采椽不斫。”曹操要求君主节俭,目是为避免“劳民为君,役赋其力”现象出现,也就是不要让君王为满足人贪欲而无休止地对人民进行横征,bao敛。这种思想无论在当时还是以后都是具有积极意义。
曹操在这里提出“封建五爵”问题。所谓“封建”,指封诸侯,建国家,即指古代分封制;“五爵”,指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五等封爵制始于西周,所分封者多为周王同姓子弟,其目是为扩大周王室统治基础,建立起新统治秩序。到春秋战国时期,爵位制度发生很大变化,除沿袭按血统关系分封旧制外,又有按军功、职位、才能授爵新制度,其中秦国有专门奖励军功二十等爵。秦王朝建立后,废除封建制而实行郡县制。不久,秦朝灭亡,西汉初年又恢复分封制,宗室封爵分为王、侯(县侯、乡侯、亭侯)二等,功臣封爵沿用秦二十等爵。但不久,又发生吴、楚七国之乱。东汉以来,对分封制和郡县制利弊多有议论,有认为周因实行分封制而亡国,分封制不可取;有则认为秦国实行郡县制而灭亡,郡县制不可取。曹操在这里提出“封建五爵”问题,因当时臣僚中有否定郡县制议论,如丞相主簿司马朗就认为“天下土崩之势”是由于“秦灭五等之制”而造成;二因曹操对西周初年文、武、周公之政素来向往,不止次以文王、周公自比,因此对西周初年政治制度也就表露出景慕之情。可以说曹操对分封制表现出种肯定倾向,但不能说他就真想否定郡县制而去实行西周初年封建制,在这里只是表现曹操种良好愿望:希望上下有序,各安其位,以恢复和建立种稳定有条不紊封建秩序。
曹操还在这里提到“井田”问题。“井田”是周代曾经实行过种土地制度,《孟子·滕文公上》作过这样说明:“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也就是说,方九百亩之地为井,画为井字形,中间方是公田,周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