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
第三、四解咏叹齐桓公,说他建功立业,成第个霸主,多次盟会诸侯,举匡正天下,不凭恃武力。光明正大而不谲诈,其道德为后世传言称美。孔子赞美他,同时还赞美管仲。天子把祭肉赐给桓公,并命他不用下阶拜跪,但他却说:“小白不敢,因为天威就近在面前。”小白,是齐桓公名。
第五、六解咏叹晋文公,说他也是个霸主,同样躬身奉侍天子,因而天子赏赐给他珪瓒(祭祀用玉柄舀酒器物)、美酒、红弓、黑色弓矢以及三百名勇士。他威望使诸侯折服,学习他人也受到尊重,其声威八方传闻,其名声仅次于齐桓公。但他在河阳会盟,召请周天子以打猎名义前来与会,却引起众议纷纭,有损他名声。
曹操在这里赞美周文王、齐桓公和晋文公等历史人物,实际上是表示要以他们为榜样,自己虽然做魏公,被赐给九锡,地位显赫,但仍要谨守臣节,遵奉汉室,决不做出危害汉室事情来,用意完全同《让县自明本志令》相同。
此外,《善哉行》(其)二解:“太伯仲雍,王德之仁。行施百世,断发文身。”咏叹古公亶父长子太伯、次子仲雍为让位给季历,就起避居荆蛮。三解:“伯夷叔齐,古之遗贤。让国不用,饿殂首山。”咏叹商末孤竹君两个儿子伯夷、叔齐互相让国,商亡后逃到首阳山不食周粟而死。四解:“智哉山甫,相彼宣王。何用杜伯,累圣贤。”咏叹仲山甫辅佐周宣王革新政治,使周室出现“中兴”;但却无故杀死杜伯,损害圣君贤相好声名。这些也都不无以史为鉴之意,旨在表明自己并无“不逊之志”心迹。
建安二十四年(219)冬,曹操在孙权配合下,取得襄樊大捷之后,孙权给曹操上书,称说天命,劝曹操当皇帝,自己情愿称臣。曹操读罢来信,将信出示群臣,说:“这小子竟想让蹲在火炉上去挨烤啊!”
汉朝以火德王,故这里以火炉比汉朝。曹操意思是,他如以魏代汉,必然招致来自各方面反对,就像在火炉上挨烤样。说这话目是为揭露孙权真实用心,二是为试探下群臣意向态度。群臣对曹操用意心领神会,于是文官以陈群、桓阶为首,武将以夏侯惇为首,纷纷劝进。这些人劝进自然都不无阿附曹操之意,但对曹操代汉称帝条件分析,大抵还是比较客观,比如说献帝只剩下个皇帝名号,尺土地、个老百姓都不再属汉朝所有,说就是事实。但曹操早已成竹在胸,听完大家建议,冷静地说:“‘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如果天命在这里,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