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做个周文王得!”
“施于有政,是亦为政”语出《论语·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意谓只要将《尚书》上说孝顺父母、友爱兄弟风气影响到政治上去,也就是参与政治,何必定要做官才算参与政治呢?曹操引用这句话,意在说明只要掌握实权,不必计较有没有皇帝这个虚名。然后明确表示,即使当皇帝时机已经成熟,他也不当皇帝,而要像当年周文王给周武王奠定基业那样,积极创造条件,让自己儿子去做皇帝。
曹操这句话,实际上已经表明长期隐藏在他心中代汉意图,只不过这最后个步骤不想由他自己来完成,而要由他儿子来完成。曹操自己为什不称帝呢?看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考虑:
其,孙权劝他称帝,是从自己利益考虑。来,孙权认为这样做可以博得曹操欢心,从而实现吴、魏之间和好,自己就可抽出身来专力对付蜀汉。襄樊之役中,孙权为从刘备手中夺回荆州,从背后袭杀关羽,帮曹操大忙,但却得罪刘备,结束吴、蜀之间长达十年联盟关系,这时他比什时候都更需要缓和同曹魏矛盾,不然就将可能陷入两面作战不利境地。二来,孙权认为曹操如果真称帝,就会再次招致拥汉派强烈反对,从而陷入困境,减轻对吴国威胁。因此,孙权貌似恭顺,实则是在使坏,曹操看穿孙权意图,不肯轻易上当。
其二,从当时情势看,如果贸然称帝,确实会给政敌和拥汉派势力增加攻击口实,使自己在政治上陷入被动。综观曹操生,内部反对和反叛大都发生在他当魏公、魏王之后,这是很能说明问题。因此,继续维持献帝这块招牌,对于安抚拥汉派,巩固内部,仍有不可忽视作用。
其三,至少从建安十五年(210)起,曹操再“自明本志”,说自己绝无代汉自立之心,言辞恳款,说差不多十年,现在如果突然变卦,否定自己,对自己声誉名节必然会造成不利影响,不如如既往,将戏演到底为好。
其四,更重要是,曹操是个讲求实际人,只要掌握实权,并不怎看重虚名,“施于有政,是亦为政”语是充分反映他内心想法。
此外,建安二十四年(219)曹操已六十五岁,年纪大,估计自己将不久于人世,这也可能是他不愿称帝个原因。
总之,曹操不当皇帝,是从策略上全面权衡得失后所做出决定,是种明智而周密谋虑。曹操以“三分天下有其二”周文王自许,似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