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解咏叹周文王,说他具备崇高品德,已控制殷朝三分之二疆域,但仍然朝贡殷王,不失臣节。因遭受崇侯诽谤,才被拘禁起来,后被释放,恢复原职,殷纣还赐给他斧钺,授与他专征大权。文王美德也得到孔子称
,且以分损谤议,少减孤之责也。
这部分针对政敌攻击,斩钉截铁地表示:他不能放弃兵权,回到他封地武平侯国去,这既是出于对自身和子孙安全考虑,也是出于对国家安全考虑,他不能“慕虚名而处实祸”。不仅如此,他还打算接受朝廷对三个儿子封爵,以此作为外援,作为“万安”之计。接着笔锋转,抒写对于古代贤士介之推和申包胥功成身退、拒不受赏高尚品质崇仰之情,表示自己虽有“荡平天下”功劳,然而封兼四县、食户三万,内心还是很不安。最后宣称:国家还不安定,他不能够放弃政权;至于封地,他是可以退让。并具体提出他愿将所封四县交出三县,食户三万减去二万,以减少别人对他诽谤,同时稍稍减轻自己所负责任。
曹操在这篇令文中,不少地方是说实话。比如说他早年志望不大,这大体上还是可信。又比如说假如国家没有他,“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说也是事实。最后说他不能交出兵权,“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担心得也完全有理。但曹操反复强调自己忠于汉室,没有“不逊之志”,这就很难使人相信。不过,曹操处在当时特殊情况下,为长远统大业,奉行韬晦之计,对自己政治意图作些讳饰,也不是不可以理解。他在为自己辩解同时,表明牢牢掌握兵权和政权,同政敌坚决斗争决心,从统大业这个大局来看,也是值得肯定。
建安十八年(213)五月,曹操被策封魏公,加九锡。大概就在这时,关于曹操有“不逊之志”议论又风行起来,曹操于是又写诗作《短歌行》(其):
周西伯昌,怀此圣德。三分天下,而有其二。修奉贡献,臣节不坠。崇侯谗之,是以拘系。解。
后见赦原,赐之斧钺,使得征伐。为仲尼所称,达及德行,犹奉事殷,论叙其美。二解。
齐桓之功,为霸之首。九合诸侯,匡天下。匡天下,不以兵车。正而不谲,其德传称。三解。
孔子所叹,并称夷吾,民受其恩。赐之庙胙,命无下拜。小白不敢尔,天威在颜咫尺。四解。
晋文亦霸,躬奉天王。受赐珪瓒,秬鬯彤弓,卢弓矢千,虎贲三百人。五解。
威服诸侯,师之者尊。八方闻之,名亚齐桓。河阳之会,诈称周王,是以其名纷葩。六解。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