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控御呢?这也说明曹操兵力不会太少。最后,裴松之还提出《三国志》所以这样记载原因,认为恐怕是“记述者欲以少见奇,非其实录也”。应当说,裴松之质疑和分析是有道理。不过,总说来,不能否认袁强曹弱事实,双方之间人数不仅有差距,而且有较大差距,估计曹操军队最多不会超过三四万人。沮授曾对袁绍说:“北兵虽众而劲果不及南。”也是承认北兵在人数上比南兵众多事实。如果不是在人数上存在较大差距,曹操就不会在粮少利于速决情况下,去与袁绍坚壁相持,甚至中途产生撤兵想法。
从军队装备来讲,曹操与袁绍有很大差距。曹操后来曾发布过道《军策令》,其中谈到官渡之战时双方装备情况:
袁本初铠万领,吾大铠二十领;本初马铠三百具,吾不能有十具。见其少遂不施也,吾遂出奇兵破之。是时士卒精练,不与今时等也。
无论是人穿铠甲还是马披铠甲,曹操都比袁绍要少得多。曹操见自己铠甲少,干脆舍去不用,而以奇兵打败敌人。是士卒精练,二是出奇兵,从而充分发挥自己主观能动作用,弥补物质条件不足。文字虽短,却已大体总结官渡之战所以能够取胜经验。
此外,袁绍有战马万匹,而曹操加上后来司隶校尉钟繇从关中送来战马二千余匹,大概也只有三千匹左右。其余攻防所用武器、器械等袁绍当也比曹操多得多。
从经济力量来讲,曹操占领兖、豫二州自董卓之乱以来,农业生产遭受相当严重破坏,后来虽在许都附近地区实行屯田,到这时已实行四五年光景,但由于战争连续不断,粮食消耗惊人,以至曹操在官渡同袁绍相持到许攸来奔时,只剩下能维持个月军粮。而袁绍占有幽、冀、青、并四州,人口众多,农业较发达,其中尤以冀州为最,是人力物力补给基地。袁绍第次从河北运来粮食数千车,被曹操烧毁后,紧接着又运来万多车,可见其经济实力、军粮储备是远比曹操要充裕。
从后方安定来说,兖、豫二州是四战之地,占领后要巩固比较困难,在官渡对峙最困难日子,两州不少郡县起而反叛,就说明这个问题。同时,曹操虽已先后击败或消灭袁术、吕布和刘备,收降张绣,可南边还有刘表和孙坚,还不能说完全消除后顾之忧。而袁绍占领河北,有山河之固,同北面乌桓、鲜卑等族保持着和亲关系,后方较为稳定。这种进可攻、退可守有利条件,也是曹操所不具备。
以上条件曹操都不如袁绍,但他却干净利落、彻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