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建立新都及袁术图谋拥戴袁绍为帝等事实,言之凿凿,从而有力地展示袁绍虽“累世受国重恩”而“凶逆无道”罪恶,为自己“辄勒兵马,与战官渡”行动大张其本,说明讨袁正义性。后部罗列辉煌战果,不言己功而己功自明。“巨亿”,指十万以上,言其极多。全文纯用事实说话,无虚报浮夸之弊,也无志满意骄之嫌,是篇非常实在文字。
这份表文,算是为曹操官渡之战画上个圆满句号。
七“非惟天时,抑亦人谋”
官渡之战是毛**在《中国g,m战争战略问题》文中列举国历史上“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著名战例之。战争胜负取决于双方政治、军事、经济等多方面条件,但首当其冲是双方军事实力较量。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实力明显不如人力物力上都占有绝对优势袁绍,但他却以少击众、以劣势对优势并最终大获全胜,其取胜之道是值得后人很好地深思。
从军队人数来讲,曹操军队要比袁绍少得多。袁绍兵力,《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说有“众十余万”,同书《袁绍传》说有“众数十万”,从中挑选“精卒十万,骑万匹,将攻许”,《后汉书·袁绍传》说法与此相同。而曹操兵力,《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说是“不满万”人,其中还“伤者十二三”,同书《荀彧传》载荀彧给曹操答书也说曹操是“以十分居之众”抗击袁绍,《后汉书·荀彧传》说法与此相同。曹操兵力不满万说法,恐非事实,南朝宋时裴松之即已对此说表示怀疑,并在《三国志》注中作比较详尽分析。裴松之认为,曹操初起兵时,即已有兵五千,此后百战百胜,败者不过十之二三而已。但破黄巾,又接受降卒三十余万,此后不断吞并敌对势力,虽然每次征战都有死伤,但至官渡之战时不应少到如此地步。裴松之还进步就官渡之战时双方对抗具体情势提出质疑,认为,其时袁绍有兵十余万,曹操再有谋略,也无法以数千之兵与之长期对峙;而且,袁绍屯营东西数十里,曹操能够摆开阵势与之对抗,可见其兵力不会太少,这是其;其二,如果袁绍有十倍于曹操兵力,理应尽力固守,断绝内外,而曹操竟能先派徐晃袭击粮车,后又亲自带兵袭击乌巢,往来自如,并无阻隔不通事情,可见袁绍并不能对曹操加以控制,这也说明曹操兵力不会太少;其三,史籍称曹操活埋袁绍降卒八万(说七万),如果八万人奔散起来,八千人是无法控御,而袁绍几万士兵竟然束手待毙,是靠什力量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