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杂。这看上去不像餐厅菜单上能找到菜,比较像乡下农家乐家常菜。这道菜用到鸡下水,大多数欧洲厨师都会当垃圾丢掉:凝固成果冻状鸡血、鸡胗、鸡心、鸡肝和鸡肠。泡椒和姜香锅,细细香芹切成小条,和在起炒。每种内脏都做过处理,能够充分突出特有味道和口感。
冯锐这道菜做法,体现四川家常菜很典型经济实惠,这只鸡真是点儿也没浪费。那条在卫生间里被亲眼目睹屠杀过程鱼也是样(不过鱼内脏倒是都丢,冯锐语带轻蔑地对说,只有什都吃广东人才吃得下这些东西),任何能吃部位都能调味烹煮,甚至(或者说特别是)鱼眼睛周围丝滑脑髓、鱼颊上嫩肉,还有鱼眼珠子。们呢,除鱼肉,大概只会留下鱼骨和鱼鳍。
在牛津家里倒也接触过这种烹饪,不过很有限。从小也从妈妈那里学过怎处理鸡各个部位、把猪皮腌制当零食吃、把骨头熬成高汤、把昨天剩饭剩菜变成丰盛晚餐。们偶尔也会吃内脏,基本上都是肝和肾;有次妈妈倒是做脑花炸丸子,颇展示些厨艺技巧。不过和中国菜比,真是小巫见大巫。
九十年代中国,饥荒与定量配给记忆仍然恍若昨日,至少对于老辈来说。从遥远古代开始,中国孩子们就被告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九十年代小孩子,他们父母中有很多人“w.g”时期都上山下乡,在偏僻乡村待很多年,在那些土地上艰难求生。大家通常都觉得食物很珍贵,应该充分利用,能吃都得吃。
在成都,光阴流转,也学会珍惜鱼每个部位、鸡每块内脏。过去在英国,也许会把这些东西留在盘子里不吃,或者根本看都看不到(其实,在西方,大多数时候这些部位都到不肉食店柜台或者超市货架)。冯锐炒鸡杂很是美味,回锅肉也毫不逊色,豆瓣酱和蒜苗都加得十分慷慨。满含着恐惧,目睹那条鱼从缸中活物变成桌上佳肴旅程,如今它被蒸得热气腾腾,撒上姜末和葱花。起锅时,冯锐烧热油,淋在鱼身上,更充分地唤醒葱姜香味;接着再略略来几滴豉油。最后,他往桌上端大碗冬瓜香菇汤。他说,要是想吃饭话,也有蒸好。们举起筷子大快朵颐。
冯锐履行自己“职责”,为个“包打听”外国姑娘上堂川菜烹饪课。之后,他让随时进入“竹园”后厨学习,还带去吃各种各样惊人晚饭。想他也许意识不到,他到底开辟个什样新天地。在某种程度上,他称得上是“川菜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