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性都很强。这其实不是诗歌本意。不过,诗毕竟通俗、好懂,孔子给弟子开课,最先讲《诗经》,学生有兴趣,容易入门。他让儿子自学,也是从《诗经》开始。学《诗经》之后就是《仪礼》,当儒生基本功。最后是《乐》,孔子最喜欢,留在最后面,算是最高境界。19
《尚书》,意思就是古代书。古到从传说尧、舜、禹开始,然后是夏、商、周朝,分别叫《夏书》《商书》《周书》。这些书大都是帝王讲话稿,安排接班人、战前动员,都有大会讲话。还有针对某人、某事讲话,比如封个大臣当诸侯,或者针对当前贵族不良风气,发表专门谈话,构成《尚书》里篇章。孔门弟子学《尚书》,就是在学古代史。
《周易》,是算卦用。那时人们迷信,干大事前都要算卦,问问神明意思。举行典礼、祭祀、宴会也要算卦。算卦有两种。用乌龟壳,火烫以后看裂开纹理,叫“卜”,“卜”字就像龟壳上裂开缝。另种用草棍算,因为古人也拿草棍算数学题,像后世算盘,运用到算命上很方便,这叫“筮”。卜用龟壳,筮用筮草,都很有讲究,古人认为龟壳、筮草越是珍贵难得,算出来卦就越准。
跟随鲁昭公出逃臧昭伯,他家就有个祖传龟壳,很大,谁都舍不得用,给这个龟壳专门盖间华美房子,代代传下来。到臧昭伯这辈,被他堂弟臧会偷出来,拿它给自己算卦。他算问题是当君子好,还是当小人好?结果是:当小人好。他从此就专门研究怎搞乱臧昭伯家,后来他投靠季氏,臧昭伯反对季氏,追随昭公出逃,季平子就让臧会当臧氏家长。臧会感叹:不服不行,这龟壳就是灵验啊。
但孔子早年对《周易》似乎不太感兴趣。那时卜筮是很专门技能,做这个人叫“史”或“祝”,往往是家传世袭本领。在可靠经史记载里,孔子从没对卜筮发表过什看法,更没自己动手算过卦。他好像是晚年才对《易经》感兴趣。《史记》说,孔子晚年读《周易》,手不释卷,翻得太多,编竹简皮条都断很多次。
《易经》和其他算卦技术,本质上都是套符号,代表不同人或事,用符号推算结果来预测人事。孔子以前做学问、搞教学,都是“述而不作”,就事论事,不创造新理论。他自己研究问题,包括教弟子,都是“温故而知新”,鼓励类比,举反三。他觉得能搞明白具体事就行,从没想提升到“理论”高度。
现在,孔子却对《周易》这套符号理论感兴趣。他说:要是50岁时学《周易》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