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专有名词。大家都知道,西方现代主义可不是改革开放之后才进入中国,它在五四时期就和中国现代文学有着千丝万缕联系,五四文学其实是们第代“先锋文学”。因为救亡压倒启蒙,现代主义文学实践后来中断而已。谈论鲁迅小说,象征主义是个无法逾越话题。
按照们现行现代文学史,通常都把鲁迅界定为伟大现实主义作家。从思想与文化意义上说,这个说得通,但是,仅仅局限在小说修辞内部,这个判断其实是不准确。确,鲁迅拥有无与伦比写实能力,但是,写实能力是码事,是不是现实主义作家则是另外码事。们在谈论鲁迅象征主义创作时,般习惯于讨论《野草》和《狂人日记》。但是,们先来看茅盾先生《子夜》吧,《子夜》故事发生在哪里?上海。《子夜》写是什?上海。你要想解20年代、30年代上海,你就去读《子夜》,那是地道上海“诗史”,甚至干脆就是历史。在当年上海,吴荪甫和赵伯韬抓大把。你要说《子夜》写是30年代沈阳或陕北,会抽死你。这是标准现实主义作品。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最大区别就在个基本点上,看它有没有隐喻性,或者说,延展性。通俗地说,现实主义是由此及此,象征主义则是由此及彼,——言在象,而意在征。
鲁迅深得象征主义精髓,从《呐喊》开篇《狂人日记》开始,鲁迅小说基本模式就不是现实主义,而是象征主义。鲁迅先生对象征主义手法运用,在《药》这个小说里头几乎抵达顶点。正因为如此,在《呐喊》里头,《药》反而有缺憾,它太在意象征主义隐喻性,它太在意“象”背后那个“征”。所以,《药》是勉强。包括小说名字。可以说,《药》不尽人意不是现实主义遗憾,相反,是象征主义生硬与局限。
和《药》比较起来,《故乡》要自然得多。——如果们对鲁迅没有个整体性阅读,把《故乡》这样作品当作“乡土小说”或“风俗小说”去阅读,点问题都没有。但是,《故乡》绝对不是“乡土小说”或“风俗小说”,鲁迅是不甘心做那样作家。从作家天性上说,鲁迅很贪大;从作家实际处境来说,鲁迅有“任务”,也就是“听将令”。
有两句话不得不说,第,先生是个很早熟作家;第二,鲁迅是个大器晚成小说家。这就带来个问题,先生其实是个把自己书写过两遍作家。他“重写”他自己。这在世界文学史上也许都没有先例。事实上,在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