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说起道家长生之术,他自己正在修行。“某近颇知养生,亦自觉薄有所得。见者皆言道貌与往日殊别。更相阔数年,索间风之上矣。兼画得寒林墨竹已入神矣。行草尤工,只是诗笔殊退也,不知何故。昨所寄临江军书,久已收得。二书反复议论及处忧患者甚详,既以解忧,又以洗昏蒙,所得不少也。然所得非苟知之亦允蹈之者,愿公常诵此语也。杜子美困厄中,饮食,未尝忘君。诗人以来,人而已。”
但是对老朋友章惇,他说法又不同。章惇现今官居参政谏议执事(副宰相),曾经写信劝东坡改过自新。对这位朋友,东坡写封非常贴切回信,悔过之意,溢于言表。写得再得体不过,简直可以呈给天子龙目御览。其文如下:“平时惟子厚与子由极口见戒,反复甚苦。而某强狠自用,不以为然。今在囹圄中,追悔无路,谓必死矣。不意圣主宽大,复遣视息人间。若不改者,某真非人也……某昔年粗亦受知于圣主,使稍循理安分,岂有今日?追思所犯,真无义理,与病狂之人,蹈河入海者无异。方其病作,不自觉知,亦穷命所迫,似有物使。及至狂定之日,但有惭耳。而公乃疑其再犯也,岂有此理哉?……”随后又叙述当时生活状况:“黄州僻陋多雨,气象昏昏也。鱼稻薪炭颇贱,甚与穷者相宜。然某平生未尝作活计,子厚所知之,俸入所得,随手辄尽。而子由有七女,债负山积、贱累皆在渠处,未知何日到此。现寓僧舍,布衣蔬饮,随僧餐,差为简便。以此畏其到也。穷达得丧粗其理,但凛禄相绝,恐年载间,遂有饥寒之忧。然俗所谓水到渠成,至时亦必自有处置,安能预为之愁煎乎?初到见太守。自余杜门不出,闲居未免看书,惟佛经以遣日,不复近笔砚矣。”
家眷到达之后,苏东坡生活似乎安定下来,不过等他钱用完之后,日子要如何过,他还没想到。他两个小儿子适和过,个十二岁,个十岁。由于太守礼遇,他们还能住在临桌亭,此地后来因苏东坡而得名。此处本是驿亭,*员走水路时,经此可以在此小住。苏东坡给个朋友写道:“寓居去江无十步,风涛烟雨,晓夕百变。江南诸山在几席,此幸未始有也。”此地是够美,但是其风景之美,主要还是来自诗人想象。他对那栋夏天对着大太阳简陋小房子,情有独钟,别旅客旦真看见,就会废然失望。后来,又在那栋房子边加间书斋给他用,他便吹嘘说:他午睡初醒,忘其置身何处,窗帘拉起,于坐榻之上,可望见水上风帆上下,远望则水空相接,片苍茫。
临皋亭并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