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主义带来平庸性影响已大为减弱,建筑师们企图恢复以往创造性和自主张艺术性设计运动再次展开。这就是所谓“后现代方式”。然而后现代派建筑中,目前尚未出现评价高于西格拉姆大厦和克莱斯勒大厦作品。
这次在曼哈顿走完周得到感觉是:“现代派”和“后现代派”大楼群,因为在东京已经司空见惯,所以并没什新鲜感。然而这是因为东京也采用相同施工方式所致。如果来自非洲某个国家,感觉可能就大不样。
那,“装饰艺术”建筑之中有能让感动吗?当远眺克赖斯勒大厦和帝国大厦时,那高耸屹立感,让感受强烈。只是走近看,也许是受外墙面阶梯式缩进影响,只看得到最下面部分墙面,其余部分则和附近其他大楼混杂在起。
最让印象深刻,仍然是二十层到三十层楼高中等高楼,少墙面阶梯式缩进,却保留着古典式石砌装饰艺术和希腊复兴式过度装饰,尤其是那些令人感怀古老技法,给带来无以名状感动。对来说,这才是纽约,这才是真正建筑艺术创作原点,和工作有着许多相通之处,给人带来某个特定时代异国情怀。终于发现,专程到这里来,想看也许就是这个。
“装饰艺术”方式流行之前大楼,以及“现代”、“后现代”派建筑,每个都有缺点。若有人问哪个才拥有不易被时代风化艺术性,答案应该是“装饰艺术”。但是,这点密斯和科比西埃应该早就解。他们主张既反对华贵到俗不可耐艺术,也反对从平等主义角度出发而完全不重视建筑物观赏性。
但是这次,对曼哈顿景观感到最为不满并不是这点,而是“装饰艺术”、“现代”和“后现代”这三种流派建筑无序地四处林立。原本应该像贵族们那争奇斗艳宝石般屹立哥特式尖塔背后,居然矗立着更简约、更高冷冰冰大厦。那些庞大由钢铁和玻璃打造巨人,冷冷地俯视着那些经过精美装饰尖塔,似乎在嘲笑它们无谓努力,讥讽它们幼稚和落伍,这种场景看实在让人欷歔。如此这般,这些老旧大楼结局似乎只有个,等待着它们只能是被摧毁后铲平命运。这样漫无计划地建设,感觉已将曼哈顿举世无双、最具艺术性部分被破坏殆尽。
“装饰艺术”在单独幢建筑中即可完整体现,但密斯·凡玻璃摩天大楼,却要在楼群集合体屹立时才能发挥它真正价值。如果能好好组织,发挥它们整体功能,将可以打造出座水晶般闪亮城市,为曼哈顿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