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未做过事”,报纸、广播连篇累牍报道“天等于二十年”奇迹:粮食亩产超千斤,超万斤,甚至亩产“超18万斤水稻试验田”!沈家楼合作社紧跟形势,每晚队部灯火通明,召开会议,有时挑灯夜战,开到午夜时半,提出口号:“抓晴天,抢阴天,大风大雨当好天,起早摸黑接着干,月光底下当白天”,“跃进,跃进,再跃进,棉花亩产达到3000—5000—8000斤!”这里土地多,劳动力少,六十多人要种四百五十亩地,大部分是菜地,小部分种小麦、棉花,当时棉花亩产连千斤都不到,担任棉花组小组长,自己没有技术水平,心里着急。因当时强调种粮要深耕,连续几天开夜工,坌地挖泥到三尺深,有次挖整整夜,凌晨才收工。
[日记摘抄]
“八月,天气真热,种棉花很具体,需要付出汗水,不像坐机关高高在上,几年来对工作艰苦性实际体会少,尤其流汗劳动,现在不同,棉花增产必须亲手做,切切实实,耐心艰苦,在炎热太阳底下施肥,人要钻到密密层层棉花枝下,弯腰曲背,手拿铲,手抓肥料,把把撒到棉株之间,衣服被汗湿又湿,比锄地辛苦多,施肥不算,还要整枝‘摸耳朵’(手工整枝),为完成任务,领导支持,肥料也领得多,提高产量就有信心。”
“这两天患‘粪出手’,手都肿起来,农民说,手接触地里粪,难免会肿,这几天为棉花施肥,大概手上有伤口,不慎接触粪肥所致。”
“天气奇热,钻在棉花田里整枝,浑身出汗,对劳动艰苦性更有实际体验,21日发现,地里有蚕样大毛虫在吃叶,急忙用筷子去夹除。”
“9月2日晚将睡觉,忽然被通知去乡里开会,回来已是半夜,第二天凌晨3时出早工,雨中搭棉花棚,7时半回来吃早饭,已是浑身淋透,过去最怕淋雨,如今大雨也不顾,想不到变化如此之大。”
村里干劲冲天,但生产工具落后,分配制度不合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相适应矛盾,逐渐体现出来,合作社提高生产力,但合在起农民,意见不统,为新生事物意见相左,经常发生争吵……[日记摘抄]
“由于蔬菜生长快,人手不够,农民都被叫去‘行菜’,有农民陈阿二,是典型中农,精明会算,今天偷偷地对说,棉花地里干活太累,工分又低,是‘中工’,他不愿意干,情愿去‘踏水车’,活轻松,工分还高。工分总是定得有些不合理,农民都不愿意种棉花,棉花田里人少,大多是下放干部在做。”
“最近宣传,即将成立人民公社,昨开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