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旅之费,不可胜计……民力屈,财力竭。
明代也是这样。中国对朝贡国直采取“厚往薄来”政策。朝贡国进献贡物,明代都会按价付钱,而且比市场价格要高出很多。以龙涎香为例,据相关史料记载,此物“货于苏门答剌之市……斤该……中国铜钱九千个”[8],斤合9贯钱。而据《明会典》记载,朝廷给大部分朝贡国价钱是每斤48贯,高出市价整整5倍有余。再比如日本人所进贡腰刀,每把市价最多3贯,但是明朝给日本定价是每把10贯。
除按价给钱,大明王朝对于朝贡国还例有“回赐”,回赐之物通常都是精美丝绸和瓷器。同时,使臣在中国受到接待也非常细致周到。来到中国朝贡船只,通常要由中国提供护航,从踏上中国土地那刻起,各国贡使吃喝花用都不用出文钱,全部由天朝上国承包。
“厚往薄来”政策形成巨大吸引力。数倍、数十倍,bao利驱使周边国家和民族争先恐后前来进贡。因此明初经常有海外商人三五成群凑到起,花钱找个懂中文人写道表文,就冒充贡使跑来上贡,送来大批香料,骗走无数钱财。比如洪武七年(1374年),暹罗商人沙里拨冒称是本国国王令其同奈思里侪刺悉识起来进贡,因为装得不像,被朝廷识破(《明史·暹罗传》)。
因此,传教士利玛窦认为,朝贡关系本质,不是世界向中国朝贡,而是中国向世界朝贡。这话当然说得太过分,不过历史上很多时期,朝贡确实对中原王朝形成难以承担经济重负。比如明代与周边多次冲突和战争,通常都不是因为人家不来进贡,而是人家进贡太热情,明朝招待不起,只好撕破脸。
比如日本人在中国打“争贡之役”。嘉靖二年(1523年)6月,日本两个地方诸侯为争夺进贡利润,派出两拨朝贡使团同时来到中国。他们在宁波发生冲突,不但相互杀戮,还在回国途中沿路大肆烧杀抢掳,由“贡使”变为赤裸裸“倭寇”,明朝只好派兵镇压,追击备倭都指挥刘锦、千户张镗等明朝官兵皆战死。浙中大震,史称“争贡之役”。
再比如土木堡之变,也是蒙古人为进贡而打。明初与部分蒙古势力达成封贡协议后,蒙古人频繁跑来进贡,进贡马匹数量越来越超出规定。明朝方面掏不起“马价”,要求他们少来几回,少贡点马,但是蒙古人说什也不听。太监王振很生气,于是压低“马价”,结果激怒蒙古人,对明朝大举入侵,导致“土木堡之变”。这在事变后蒙古人与明朝谈判过程中说得很清楚:“自太师父祖以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