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权受到有力制衡。魏晋时期,世家大族对皇权形成强大牵制,天子只能和士族分享权力。比如司马睿建立东晋,主要依赖北方大族琅琊王氏家族支持。因此司马睿举行登基大典之际,突然从御座上走下来,拉着王导手,非要他同坐在龙椅上,共同接受群臣朝贺,因此出现“王马共天下”谚语。
因此,皇帝与上层精英共治天下观念从魏晋开始树立起来,到唐代,大统郡县制度经过长达800余年发展,经历重重挫折,吸收魏晋世族与皇帝共治政治传统,终于迎来个良性制度成就:封驳制度。
所谓“封驳制度”,就是皇帝指示,要经过z.府部门“给事中”审查,给事中认为没问题,才能下达。如果给事中认为皇帝想法不合理,则不给签字。《新唐书·百官志》说:“诏敕不便者,涂窜而奏还,谓之‘涂归’。”皇帝圣旨有问题,给事中干脆直接在上面修改,退给皇帝,让皇帝重新考虑。这是个很大历史进步。们知道,在以前,皇帝旨意,无论臣子们是否理解都得执行。但是唐朝就不样,皇帝想法要经过大臣们审查,这样,皇帝犯错概率就大大降低。
这是对“秦制”重大修正,完全突破法家政治原则。们知道,法家在君臣关系上唯原则是“君为臣纲”,认为“君主必须超乎切批评之上”。《管子》说:“君臣共道则乱,专授则失。”
然而,封驳制度理论却是“君臣共治”,每个人都会犯错误,只有集思广益,政策才能合理,因此,大臣不能事事顺从皇帝,必要时定要敢于提出反对意见。唐太宗鼓励大臣们反对自己。他说,“人之意见,每或不同”,大家可以保持自己不同看法,“勿上下雷同也”,不用非得统思想。因此他要求*员们定恪尽职守,在有关国家大政方针上,定要帮皇帝好好把关,皇帝话如有不妥之处,必须要驳回。
这制度在唐代得到认真贯彻。贞观三年(629年),唐太宗扩军,因为兵源不足,打算降低入伍年龄,征发年满十八岁者为军。当时魏征出任给事中,坚决反对。唐太宗龙颜大怒,写旨意强行下发,结果“征又不从,不肯署敕”。最终唐太宗认输,认为魏征说得有理,取消这个命令。
唐中宗时,“安乐公主志欲皇后临朝称制,而求立为皇太女”,在朝廷上下不可世,卢粲坚持两次封驳制书,直至获准。
唐代政治文明另个进步是完善谏官制度。谏官虽然古已有之,但是唐以前不仅谏官废置不定,而且编制也不固定。唐代谏官制度完善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