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由之是所谓“兵者不祥之器”。20多年前和通泊之败在大清*员心中留下阴影太深,提起准噶尔,他们就心惊胆战。在他们看来,蒙古人不来进攻大清已经是谢天谢地,大清怎可以主动挑起战端呢?确实,农业文明并非尚武型进取文明。般情况下,汉族与周围民族战争,都是少数民族主动挑起。几千
杜尔伯特部,杜尔伯特部三车凌为寻求活路,不得不离开自己家园,投靠清朝z.府寻求保护。
因此,接到汇报后,乾隆在第时间即断定三车凌是真降。他命令守边将军妥善安插三车凌人口,赏赐给他们大量银两、米面和牛羊,还专门设“赛因济雅哈图盟”,任命车凌为盟长,车凌乌巴什为副盟长。
投降三千户西蒙古人获得如此优厚待遇,已经出乎他们意料。不仅如此,为表彰杜尔伯特三车凌“率万余众,倾心来归”功绩,乾隆十九年(1754年)五月,乾隆皇帝还特别在承德避暑山庄接见三车凌。皇帝分别册封车凌为亲王,车凌乌巴什为郡王,车凌蒙克为贝勒,其余头目也都分别封为贝子、公、台、吉等。他连续八次在避暑山庄万树园中举行盛大宴会。自山庄建立以来,还从来没有如此热闹过。
乾隆之所以如此隆重对待三车凌,不仅仅是为表彰他们“万里远归”,更主要,是为解准噶尔汗国虚实。他与三车凌数次长谈,深入掌握准噶尔汗国情况。他发现,今天准噶尔正处于历史上最虚弱时期。
皇帝做出个惊人决定:迅速出兵,扫灭准噶尔汗国。他下诏说明自己想大举兴兵作战想法:
(准部)数年以来,内乱相寻……此正可乘之机。若失去这个机会,再过几年,等其局势平定,必然还会与为敌作战。那时军再与之战争,耗费必然更为巨大……朕以为机不可失,准备于明年分两路进兵。这是从前数十年未之局,今天再四思维,有不得不办之势。(《清高宗实录》)
此诏下,大清举国震惊。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有福气皇帝,乾隆本来是个“太平天子”。他在和平中接班,在他统治前20年里,大清天下也风平浪静,边疆无警。除那场本没有必要金川战争之外,大清不闻兵戈之声。
发动平准之战,在所有人看来完全是自找苦吃。如果不发动这场战争,历史绝不会因此而指责他。主动出击成功,固然荣耀无比,旦失败,那他20年统治成果会毁于旦,自己也身败名裂。
因此,乾隆二十年(1755年)皇帝决定出兵时,遇到几乎是致反对之声。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