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恩逾常格”段文字皇父传位遗诏恭读遍,“以志思慕之诚,以凛继绳之重”。在乾隆政治生涯过半时,他曾说过:“自古帝王所以禀承付托者,不过其父而已,而则身受皇祖、皇父两代重托。言念及此,还敢有丝毫怠惰吗?”
他对自己能力极端自信,绝不仅仅满足于自己统治这代平安无事。他对每件事考虑,都是从“大清朝亿万斯年”这大局出发,着眼于大清江山永远巩固。因此,他要从内外两方面,尽可能彻底地消除威胁大清国家安全任何因素。消除皇室、亲贵、朋党、权臣、太监对皇权威胁,不过只是他国家安全战略半,另半,则是建立个长治久安外部环境。
对外部环境关注,是满族帝王与汉族帝王最大不同。
历代汉族帝王对于周围“四夷”,贯抱存而不论蔑视心态。清代帝王却从来不这样想。清代帝王本身就起自“夷狄”,自身边疆少数民族身份,使得他们能够以种全新角度对待和处理边疆民族问题。他们知道,只有深入解每个民族历史、现状、内部关系,才能恰到好处地进行统驭。
为成功地处理边疆问题,清代前期帝王对少数民族历史、语言、风俗习惯都很感兴趣,乾隆皇帝则是其中杰出代表。为处理帝国周边事务,他有意识地下大功夫,学习少数民族语言。他回顾自己学习语言经历时说:“朕即位之初,以为诸外藩岁来朝,不可不通其语,遂习之,不数年而毕能之,至今则曲尽其道矣。”“侵寻而至于唐古特语,又侵寻而至于回语,亦既习之,亦既能之。”也就是说,他在即位之初,也就是二十五岁之时,因为蒙古族首领岁岁来朝,遂开始学习蒙古语,不过数年已经基本掌握,如今更可以说登堂入室深有研究。从蒙古语出发,他又开始学习藏语,后来又开始学习回语,达到“能之”水平。
乾隆维语和藏语学到什水平现在无法具体考证,但蒙古语他确实是达到可以熟练运用程度,正如乾隆本人所说“对语不须资象译,通情洽会系深思”。乾隆十九年(1754年),在避暑山庄接见阿睦尔撒纳时,乾隆即“以蒙古语询其始末”,进行长时间深入交流。
早在乾隆二十年之前,乾隆皇帝已经利用语言优势,花费巨大精力,深入解西蒙古历史,在平准之后他亲自撰写过论述准噶尔蒙古世系源流和部落现状《准噶尔全部纪略》。这篇文章综合蒙古和汉文资料,对准噶尔历史源流和部落结构进行详细深入考证及描述,可以看作是篇相当出色学术作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