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张廷玉言辞卑切回奏,怒气有所发泄之后,他又发布上谕说,自己直努力包容张廷玉,这次严旨斥责张廷玉,主要为打击结党之习,并不是真要打倒
乃在朕则有请必从,而彼则恬不知感,则朕又何为屡加此格外之恩,且又何以示在朝之群臣也乎。试问其愿归老乎?愿承受配享恩典乎?令其明白回奏。
……今日张廷玉之早来,则其情形显然,朕为天下主,而今在廷大臣,因师生而成门户,在朝则倚恃眷注,事事要被恩典,及去位而又有得意门生,留星替月,此可姑容乎?
……朕尝谓大臣承受恩典,非可滥邀,若居心稍有不实,则得罪于天地鬼神,必致败露。张廷玉生蒙被异数,即使诈伪亦可谓始终能保。乃至将去之时,加恩愈重,而其所行有出于情理之外,虽欲曲为包容,于理有所不可,岂非居心不实之明效大验耶?天道之显著如此,为人臣者,其可不知所儆惕乎?可不知所改悔乎?
这道上谕讲这样几层意思。
、既批准退休,又配享太庙,这是非常隆重恩典。张廷玉理当亲自前来谢恩,即使衰病不堪,也应该强撑病体而来。张之不来,明显是视此“莫大之恩”为他应得,是先皇许下,与当今皇上没有关系。当今皇上既然下保证,那今后必有反汗之理,自己从当今皇上处所得到好处也就到此为止,今后彼此漠不相关。
二、张廷玉要求皇帝下保证书,明显是信不过皇帝。这是皇帝生气最主要原因:“夫张廷玉之罪,固在于不亲至谢恩,尤在于面请配享。”
三、张廷玉急于求归,是对新皇帝没有感情,“恝然置君臣大义于不问”。张廷玉之请求退休,在没有龙钟之前。可见他视自己进退出处比朝政重要,对皇帝不够忠诚。在为官世,“赀产足赡身家”情况下,以“容默保位为得计”。
四、张廷玉头天不能亲来谢恩,第二天却早早跑来,“此必军机处泄露消息之故”。由此他想到汪由敦是张廷玉举荐来代替自己任大学士之位,汪因此加以回报,这是明显结党营私行为。他说,张临走前在皇帝身边安插亲信,“留星替月”,实在阴险。
这道谕旨彻底撕破乾隆对张廷玉“优容”面纱,露出隐藏多时獠牙。张廷玉被吓得六神无主,在回奏折子中极尽自责地说:“臣福薄神迷,事皆错谬,致干严谴,请交部严加议处。”
按照皇帝所列四条大罪,不但张氏被罢官丢爵在所难免,身系牢狱加以穷追也未可知。旦兴起大狱,则牵连张党众人,完全有可能掀起场席卷天下政治风潮。不过皇帝不想在此时搞个全国性运动。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