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但智商似乎并不差,而且性格很执拗。后来中国负责办理外交*员曾经抱怨地说:“洋人性多坚执。”(45)老外性格是非常较真儿,爱认死理。进城这个并不是很大事,他们就是不罢休。
1854年,道光皇帝已经去世,坐在皇椅上是年轻皇帝咸丰。英国人又次向当时两广总督叶名琛提出要明确进城时间。叶名琛是近代著名“爱国*员”,更是把“羁縻”方针运用到极致“高手”:对登门要求修约包令,他时而闭户称疾,时而佯称繁忙,避而不见;万不得已见面,则温言宽慰,顾左右而言他,唯独对修约这件要事不置可否。
两年之后1856年,自认为受尽愚弄英国人终于按捺不住,英国炮艇炮轰广州城,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结束对广州进攻后,英国人又纠集法国人北上天津。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签订《天津条约》过程,更是充分体现出清z.府“羁縻”原则。咸丰皇帝在签约过程当中多次反复,和战不定,甚至公然宣称:“自古要盟不信,(以前答应条件)本属权宜。”(46)也就是说,在被胁迫情况下签订条约是无效,所以和鬼子们签约,只是退兵之法而已。大臣们更是如此。在《天津条约》谈判过程当中,为迅速完成任务,负责谈判大臣桂良竟然这样对皇帝说:“此时英、佛两国和约,万不可作为真实凭据,不过假此数纸暂且退却海口兵船。将来倘欲背盟弃好,只须将奴才等治以办理不善之罪,即可作为废纸。”(47)
在天朝大臣眼中,条约不过只是数张“废纸”,并不会对天朝构成束缚。但是洋人却感觉非常愤怒。后来英国外交官威妥玛指责中方外交人员总是进行欺诈外交:“今日骗,明日敷衍,以后断不能受骗。中国办事哪件是照条约。如今若没有个改变实据,和局就要裂。”还指责中国“中国所办之事越办越不是。就像个小孩子活到十五六岁倒变成岁”(48)。
也许很多读者认为大清君臣做法合情合理。确实,在敌人,bao力威胁下签订条约,肯定是“不平等条约”,们没有去侵略你们,是你们跑来侵略们。从道义上,们理直气壮。但问题是,以这样态度去对待条约,对待手里握着强大武器敌人,后果有点儿严重。
等到外国人攻陷大沽炮台,兵锋直指北京,纵火焚烧万园之园—圆明园之后,咸丰终于慌。1858年,他不得不接受英法美俄四国代表全部要求。结果从此之后,外国人不但可以随便进城,而且还可以派公使进驻北京。除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