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恪和两名同判也分工明确,他负责教学,左同判、西上阁门使李惟贤负责人事,右同判、延福宫使王中正负责教务。
这两位同判,可都大有来头。李惟贤字宝臣,乃李昭亮之子,李继迁之孙,地地道道名门之后。他以父荫为三班奉职,后为阁门祗候、通事舍人。累迁西上阁门使,直不显山不露水,但谁都不敢怀疑他能量。
王中正字希烈,开封本地人,因父任补入内黄门,迁赴延福宫学诗书、历算,很快便显出聪明过人。官家嘉其才,命随侍左右。庆历卫士之变,中正持弓矢督侍卫捕射,贼悉就擒,时年甫十八,名声大噪。
平乱之后,他更是平步青云,很快便迁东头供奉官,然后外放……大宋朝为防止宦官专权,不但专设单独宦官官阶,还规定内侍升至东头供奉官则止。若再想升迁,则必须出宫归于吏部,成为文官体系中员。
之前几年,他直在鄜延、环庆路干
安顿阿拉伯学者,只能算是陈恪业余活动,他正经差事,是在皇家武学院。
而今武学院,已经今非昔比,在官家和曾相公重视下,各衙门再不敢阳奉阴违。
在包相公过问下,朝廷次补齐历来积欠银粮薪俸,春节临近,武学院师生们,终于可以过个舒心肥年。
更让他们欣喜若狂是,朝廷宣布从下届武举开始,原先有两名高级*员推荐方可应试条款,将改为从武学院毕业方可应试,而且武进士人数也将大大增加。当然,武学院也提高门槛,需要通过严格入学考试,才能跻身其中。
不过,张振、莫问等十七名坚持到最后武学生,不需要再考试……
多年坚持,终于等到天亮刻,叫师生们如何不感激涕零?陈恪在他们心里印象,自然也彻底掉个个……原来院判大人直在为武学院和他们未来积极奔走,只是从来不说罢。
现在回想起陈恪当初种种虐待,似乎也变成刻意磨练,是为让他们能更经历风雨。总而言之句话,他们当初有多恨他,现在就有多爱他。
在来年开春招生之前,武学院中只有这十七名学生,*员和教员加起来,却足有五十多人。陈恪没有因为学生少,就让教职*员放羊,而是要求他们各司其职,担负起各自责任来。
于是,在这个冬天,武学院六个分院成立……虽然每院平均不到三名学生,但是每天早课、出操、教学、训练、晚课按部就班,不许有丝毫懈怠。
闲着教职员,则在陈恪组织下,编篡学校章程、教学大纲、修订教材,为来年招生后马上开课,紧锣密鼓筹备着,丝毫不得闲暇。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