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陈恪这边,不过区区几十人,还不会对他造成太大压力。就算将来阿拉伯学者再增加几十倍,他紧紧腰带,也能顶得住。
但是他财务官指出,他破产危机并不遥远——真能导致他破产,是宋朝人得知此事后,必然会加入进来。宋朝数百万读书人,只有极少部分做官经商、生活优渥。绝大部分都生活贫寒,甚至前途无望,是绝对无法抵挡这份既体面、又高薪诱惑。
到时候,要求加入翻译大军读书人蜂拥而至,你是答应不答应?不答应,翻译运动意义何在?你在大宋名声也要毁掉。答应,迅速破产是定……
“你以为翻译书籍是那简单?光学会阿语是没有用,你还得成为这个学科专家,
其实陈恪‘译书换黄金’,只是当年阿拉伯君王那套缩水版。
阿拉伯人是以黄金换书稿,陈恪却是用黄金换成书。书稿和成书重量,相差何止倍?
虽然本书分量不定,个翻译家年工作量却是定。陈恪尽管还不知道,那些阿拉伯学者效率如何,但知道后世翻译大家傅雷自述‘初稿每天译千字上下,第二次修改,天也只能改三千余字,几等重译。’
另位翻译大家草婴,年三百六十天,时不辍,每天翻译速度也只有千字。
那时翻译技术条件,和现在相差不大,傅雷和草婴水平,绝不差于这些阿拉伯学者。阿拉伯人又是出名慢性子,所以年连翻带修,绝对不会超过三十万字产出。
三十万字印成书有多重,汴京书局有准确数字——以目前纸质和印刷水平,就算加上书皮,平均是两斤重。
因为市面上铜钱,bao增,导致物价上涨,或者说铜钱贬值,两斤黄金大概折钱五百贯……这点,也是陈恪最受争议地方,人们普遍认为,滇铜入京,导致富户大量抛出贮藏铜钱。虽然‘钱荒’得解,但物价也随之上扬。陈恪发给阿拉伯人每月十贯津贴,其实只相当于四年前七八贯。
只是人们不理解,为何明明物价上涨、钱不值钱,但大家日子却似乎普遍好过不少呢?z.府税收也有所增加。也幸亏如此,陈恪才只背个骂名,没有遭到实质性攻击。
言归正传,五百贯钱确实不少,但也不算太多……与陈恪这个品级*员,年收入大致相当。这些顶级学者,漂洋过海来到大宋,呕心沥血年,才赚五十万,陈恪甚至觉着,有些对不起他们。
当年阿拉伯帝国之所以承受不起,是因为百年翻译运动,已经成个翻译阶层,好几万学者专门从事翻译工作,就是座金山,也让他们搬空。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