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种借二新知来对传统学术做番“概论”或“通论”式论著,看似内容广博,实则甚为空疏,远非实事求是、独具创获之学。
1910年,章太炎出版《国故论衡》,此书基本为章太炎在东京国学讲习会上讲义汇编,但在结集过程中,章太炎对内容加以整理和润色,使之更具体系性。全书分为小学(语言文字学)、文学与诸子学三个部分,每个部分有若干文章。本书《原学》篇虽未被置于篇首,但堪称全书导论。章太炎在其中指出:
通达之国,中国、印度、希腊,皆能自恢彉者也。其余因旧而益短拙,故走他国以求仪刑。仪刑之与之为进,罗甸、日耳曼是矣;仪刑之不能与之为进,大食、日本是矣;仪刑之犹半不成,吐蕃、东胡是矣。夫为学者,非徒博识成法,挟前人所故有也。有所自得,古先正之所覭髳,贤圣所以发愤忘食,员舆之上,诸老先生所不能理,往释其惑,若端拜而议,是之谓学。亡自得者,足以为师保,不与之显学之名。视中国、印度、日本,则可知已。日本者,故无文字,杂取晋世隶书、章草为之,又稍省为假名,言与文缪,无文而言学,已恧矣,今庶艺皆刻画远西,什得三四。然博士终身为写官,更五六岁,其方尽,复往转贩。事义,无匈中之造,徒习口说而传师业者,王充拟之,犹邮人之过书,门者之传教。
这篇《原学》和重订本《訄书》里《原学》虽然题目样,可主旨却显然有别。《国故论衡》里《原学》强调中国传统自有其根底与流变,与那些长期受外来影响而缺少本土特性国家与地区截然不同,因此在研究中应坚持中国历史自身特性,以独立思考来扬榷旧学,臻于精深之境,形成自己心得,而不是粗通大义,浅尝辄止,如此方能光大固有学问。
此外,甲午战争之后,清z.府内部出现不少主张改革或停废科举制度,代之以新式学堂声音。为在新学制下保持与中国传统学术相关内容,张之洞等手握实权大臣开始主持设计各种方案,并借助其权力地位引来不少响应者,逐渐形成股学术风气。与之相似,为改善清z.府越来越负面化形象,些人士希望增加孔庙从祀儒者,主张将章太炎等g,m党人极力表彰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入祀孔庙,推崇三人“立身行己,皆于艰苦卓绝之中具忠贞笃诚之操,毅然以扶世翼教,守先待后为己任”,希望借此举来“敦崇正学,维系世变”。针对这些现象,章太炎强调提倡中国学问应极力区分“官学”与“民间学”。他以廖平因经学主张而在成都遭遇清廷学官冷遇之事为例,指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