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使吏精廉强力”,对外“以御白人之侮”。当中国走出内忧外患时,清帝应该主动让出帝位,退居诸侯之位,让孔子后代成为新统治者。
在《分镇》文里,章太炎认为自从咸丰年间以降,地方督抚势力不断坐大,内轻外重之局已成。如此倒不如让地方督抚拥有独立行政权与用人权,使之成为方藩镇,让他们来对抗列强侵略。在章太炎看来,这样可以避免中央z.府被列强威胁,就急忙签订卖国条约情形出现。至于这样是否有可能会形成地方割据局面,章太炎说:“瓜分而授之外人,孰与瓜分而授之方镇?”从渊源上看,章太炎这个想法很可能是对老师俞樾观点改造。俞樾写过篇《封建郡县说》,认为应该在施行郡县制背景下恢复些封建制遗意,即“内地郡县而边地封建”,这样就能较好地抵御外患,避免强干弱枝之局势。正如俞樾此论有向清廷当政者建言意味,章太炎“分镇”论,也是在保留清帝位置前提下所设想政治方案。
这里就带来个疑问,为何章太炎已经透露出对清z.府不满,但仍然不直接主张g,m,却希望清z.府能自改变?除幻想光绪有成为明君潜质,另个不容忽视原因就是他在当时对以孙中山为代表g,m力量缺乏足够解。在时务报馆时,章太炎看到报载孙中山在伦敦遭清z.府驻英使馆逮捕,遂向梁启超询问其详情,后者对他说:“孙氏主张g,m,陈胜、吴广流也”。1899年2月,刚抵台湾不久章太炎写信给汪康年,提到:“东人(日本人)言及公名,肃然起敬,而谬者或以逸仙(孙中山)并称,则妄矣。”认为孙中山不能和戊戌年间办报纸、开民智汪康年相比。他这个想法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也代表着当时大多数江浙士绅对孙中山看法。孙中山非世家子弟,二无科举功名,三无肄业著名书院经历,这在当时社会背景下,本来就很难入长期作为社会精英阶层士绅群体法眼。孙中山1895年策划广州起义,主要参与者为会党、民团、营勇、绿林等,他们基本属于社会底层边缘群体。这也让孙中山在不少对他缺乏足够解士阶层眼里,不外乎位江湖游侠式人物,而这种不由士绅阶层领导政治运动,在当时更是很难获得他们认可。这种情况,直到1900年以后他与留日中国学生广泛接触后才有明显改变。
1899年6月,章太炎离开中国台湾赴日本。到日本后不久,在梁启超引荐下,章太炎在横滨与孙中山会面。不过这次会晤,显然没有让章太炎对孙中山产生太多好感,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