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谈到,章太炎在诂经精舍求学期间,已经关注到现实政治与文化问题。1894年,他撰写《独居记》文。章太炎借此文来表彰与自己有姻亲关系钱塘汪曾唯。后者长期在湖北为官,曾任湖北咸丰县知县,1890年以后,罢官返浙。此文个别字句经过些修改与增订后,被章太炎分别收入出版于1900年初刻本《訄书》与出版于1904年重订本《訄书》,在两个版本之间仅有少许改动。因此,此文可被视为章太炎早期思想代表作之。在这篇文章里,章太炎指出:
夫大独必群,不群非独也。是故卓诡其行,虓然与俗争,无是非必胜,如有捲(拳)勇,如不可敔者,则谓之夫而已矣。厚其泉贝,膏其田园,守之如天府之宲,非己也,莫肯费半菽也,则谓之啬(穑)夫而已矣。深溪博林,幽闲以自乐,菑华矣,不菑人也,觞鸟矣,不觞宾也,过此而靓,和精端容,务以尊其生,则谓之旷夫而已矣。三者皆似独,惟不能群,故靳与之独也。
大独必群,群必以独成。日红采而光于晁(朝),天下震动也;日柳色而光于夕,天下震动也。使日与列星群,尚不能照寸壤,何暇及六合?海尝欲与江河群矣,群则成渠,不群则百谷东流以注壑,其灌及天表,曰:与群而成独,不如独而为群王……由是言之,小群,大群之贼也;大独,大群之母也。
在这里,章太炎运用系列类比式论说方式来论证“大独必群,不群非独也”;“小群,大群之贼也;大独,大群之母也”这些命题。这里“群”字,让人不禁想起晚清时期十分流行用“群学”二字来翻译源自近代西方sociology,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探讨如何有效整合社会,形成良性组织与动员机制制度安排。但《独居记》撰于1894年,而1895年严复方在天津《直报》上发表《原强》文,首次向国人介绍斯宾塞社会学。之后严复又翻译斯宾塞《群学肄言》,并希望用“群学”来对抗源自日文译名“社会学”。“群学”这概念及其衍生政治想象在1900年以后开始逐渐在中国较为广泛地传播开来。由此可见,章太炎所强调“群”,其含义与其说是源自近代西方,不如说与他所熟悉中国传统观念更为相关。
章太炎自言他从青年时代起就对荀子之学颇为青睐。荀子认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就是因为“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能够有效组织起个互相分工、互相协作、共同生活共同体,通过系列制度安排,保障基本民生,倡导社会伦理,让人们能够较为安定地生活下去。如果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