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女性”观念
中国妇女运动起源不在20世纪,而在19世纪;在妇女运动初始二三十年,最卖力倡议和推动变革不是女性,而是男人。
19世纪下半叶,中国面对列强威胁,有识之士不论在朝在野,都认定自强乃救国之本,于是锐意维新;正是他们率先把“妇女问题”列入社会改革议程。但是当时在他们眼中,妇女是有待解决“问题”,既没有主动性,也不是主体。梁启超在《欧游心影录》中还大力批评说:“妇人干涉政治[指欧美妇女参政],在今日之社会,实利少而弊多。”由此可见维新时期女性观发展到什阶段。
从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第二个十年这三四十年间,在中国以男性为主力推动妇女运动有两大口号,第是“反缠足”,第二是“兴女学”;前者为提高女性体能,后者则是提高女性智能。当时不论维新派还是g,m派男性都认为这是“强民”基础。
改革者眼中女性国民是潜在社会资源,他们目标是把这资源引进强国兴邦大潮中;改革蓝图上新女性所占位置可以用“贤妻良母”四个字概括。她们固然不能再像先辈那样身体孱弱。[1]
求变种子落入中国思想界土壤,生根发芽后就进入新阶段。当时年青代知识分子有机会亲身接触西方社会模式,为中国新女性运动提供参照榜样。新文化运动发起人之胡适观点如何因个人体验而改变,就是个好例子。他到美国留学以前,认为女子教育目是为国人制造贤妻良母;到美国几年以后,他观察西方社会标准,目睹美国女性在社会上位置,又与当地女性建立深厚交谊,导致他想法明显改变,认为女子运动最高标应该是“造成种能自由独立女子”。
“自由独立”正是中国妇女运动第二浪核心价值。20世纪第二个十年,女性角色划定于传统家庭结构这种想法受到挑战,而有关“妇女问题”讨论也进入激进阶段。这个新趋势与同时期酝酿新文化运动有着密切关系。新文化运动最关注,是打破传统家庭尊卑长幼运作模式,争取个人和个性解放。这个新潮流打造另种理想女性形象,抛弃配合传统家庭结构“贤妻良母”观念,改为标榜“五四”新女性“独立人格”。
当时女性要取得人格独立资格,需要符合下面几项条件:、在新式学堂受教育;二、毕业后有份职业;三、婚姻自主;四、参与公众生活,而不是只在家庭范围内活动。
虽说条件有四项,但教育明显是其他三项敲门砖。受过被认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