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这种自豪感似乎也会沦为自吹自擂。
高尚文化、民族文化或文明底蕴如何培养中国孩子自尊?民族优越感是如何传承?教科书无疑是个重要渠道。因为孩子们不可能下子理解真实历史,所以只能聆听历史上英雄故事。有个故事给留下挥之不去印象,那就是南宋将军岳飞保卫中原王朝抵御北方入侵者故事。教科书里有幅插画,岳飞跪在母亲身边,母亲在儿子背上刺下“尽忠报国”四个字。这个故事很有意义,因为当时日本军队令们四面楚歌,每天都有炸弹落在们国土上,爱国情绪很容易激发出来。但是爱国主义却又不等同于源自文明底蕴自豪感。所以这种自豪感是如何传递给孩子们,这就令人困惑。想,岳飞故事所传达出来信息,在某种程度上超越“势不两立”简单爱国主义,即超越宋人是文明人、北方入侵者是野蛮人二元对立。岳飞保卫宋朝,不仅仅是保卫个王朝而已,而且是保卫文明本身。可以这说:对自豪感培养不是靠简单吹嘘就能实现。它不是靠着罗列出长串成就,比如建造长城、发明火药和指南针、中国人船队比欧洲人更早开始遨游海洋,等等。它没有那具体。润物无声但持续不断方式,是要看到自己文明较游牧文明体现出优越性,尽管游牧民族拥有更强大军事力量,正如岳飞故事所呈现。但觉得更潜移默化且行之有效方式,则是们榜样人物——家长和老师——表达方式。他们有时说话口气就好像这些人撑起人类文明,而不仅仅撑起中华文明。
但其中是否有种狡黠偷换概念?刚才是把中原文化与长城外游牧文化作比较。但如果拿来同欧洲和西方文化相比话,中华文明成就又将如何呢?坦率答案可能会让人泄气。因此,们教育者选择将注意力转移到时间演化上,而不是进行这种空间上比较。他们会对们这些孩子说:是,们中国人曾经是迷信无知,但现在们已经知道很多,将来还会知道得更多,变得更强大。因此,在鸦片战争(1840—1842)中,中国败给英国耻辱,尽管会在任何本历史书里提及,但这种事件可能也会被解释成种偶然结果,也就是暂时性实力不对等,它必将随着中国现代化而消失。你还可以持守种普世性立场——教科书上“们”指是中国人,但这个词也可以表示全人类。人类作为个整体已经进步,并将继续进步,即使部分地区(包括中国)暂时落后。
孩子们课堂学习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