们通过布施来破除自己贪爱和执著,所以并不存在施惠于人这回事,也就没有必要居高临下、沾沾自喜,或为布施结果牵肠挂肚。
布施是在自己能力所及范围内给予。如果别人需要东西,们有,就给他。为布施而刻意去争取、去积累财物,布施本身便成为种执著,显然与布施精神相违背。对已拥有,随时能放弃,对未拥有,不再贪求,内心满足,这便是最好布施。
上面讲主要是财物布施,但同样原则也适用于法布施和无畏施。
2.持戒
戒律常被人误解为束缚。
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六种有力方法摄持自己言行,以帮助实现愿望,这便是行菩提心。
愿、行菩提心统称为世俗菩提心。经过长期修行,不断积累福、慧资粮,们最终将见到诸法实相,即胜义菩提心。胜义菩提心只有通过修行才能证到,而世俗菩提心则是通过仪轨发愿、受持,并以六度万行令其日益增上。
初学者世俗菩提心毫无疑问带有做作成分,不过持续薰习最终能将做作菩提心转化为自然流露菩提心。
六度,梵语称六波罗蜜,意为“渡到彼岸”。
渡到彼岸比喻们借助这六种方法,超越二元对立狭隘思想,达到豁然开朗自由境地。
把自己五花大绑,困在条条框框之中动弹不得,这只是跟自己过意不去,佛教徒持戒不会这样生硬无趣。
戒律指适当行为,持戒是在适当时候做适当事,其目是不伤害包括自己在内切众生。
留意观察言行,们会发现自己总是在错误时间、地点做错误事,像只闯进瓷器店大象,把周围弄得团糟,自己也满身是伤。
佛陀慈悲地教们应该怎做才能协调起来,不再因为笨拙而受苦。看见们装模作样、自欺欺人而又总是弄巧成拙情景,诸佛菩萨都会发笑。所以,持明无畏洲说:“持戒就是所作所为别再让诸佛菩萨发笑,不然
六度涵盖范围非常广,寂天菩萨《入行论》和月称菩萨《入中论》等所讲即是六度。这里只是简单地阐释六度基本含义。
六度不是“优秀佛教徒”行为准则,不是“必须这样”、“不准那样”之类硬性规定。在大乘修行者世界里,菩提心摄持下切行为都是方便善巧。
1.布施
不是因为你是佛教徒,不对弱者表示同情便觉得很没面子,你才去布施。出于宗教或哲学动机去行善,是不符合佛陀教法。
布施精髓是舍弃贪执。把自己不要或不看重东西送出去,不论东西本身贵重与否,都不算清净布施。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