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应该会去,让再想想。”方子茗答道。
*
顾青云最终在七十三岁那年正式致仕,这年,顾传恪三十三岁,刚刚金榜题名,考上庶吉士进入翰林院上值。想到两个儿子和大孙子都在官场,他就当机立断地退下来,不顾皇帝挽留。
在家中休息不到两个月,在皇家书院山长劝说下,顾青云再次执起教鞭到书院教书。
顾青云八十三岁时,顾家已经是五世同堂,这年殿试后荣恩宴,时隔六十年他作为特邀宾客再次参加,与重孙子起,羡煞世人,这可
最重要是,他其实挺羡慕老友著书立作事,立德立言立功才是读书人最大追求,而以好友目前成就来看,他很有可能在大夏历史上占有席之地。
青史留名是每个文人无法拒绝诱惑。
“这个好说。”顾青云口答应,他想起前几天拉谢长亭去看自己画作事,暗下决心定要认真看,不能像谢长亭那般敷衍,只会不断地说“好好好”,这听就是不走心。
两人又说起最近热门事件,前任左丞相寿寝正终,享年七十八岁,谥号为“文忠”,这是个美誉,让顾青云等文官羡慕不已。
“也不知道你死后会得到什样谥号?希望排名靠前点。”说到这里,方子茗开始替顾青云担忧起来。
对大臣谥号自古有之,宋代以来,文人做官都想得到个谥号,尤其是“文正”,这代表着文人最高荣誉,得到文正这个谥号人,般都是和皇帝关系较好、在当时有很大影响力文人。
谁都想朝廷给自己谥号是排在前面,这可是写进史书,光宗耀祖事。不过前朝之后,谥号就逐渐规范起来,到本朝就有规定:品大臣过世,按例请皇帝决定是否授谥。品以下*员除非特旨,例不授谥。得谥号者只有曾入翰林,或获授大学士者才用“文”字。而“文”字谥号中,又以“文正”最为难得,只能出自特旨,不能由群臣擅议。[注]
顾青云入乡随俗多年,参加大大小小聚会无数,自然知道世人心理,他现在听方子茗这说,忍不住笑道:“现在活得好好,这个离太远,暂且不去提。”谥号不谥号他倒是不怎在乎,有话他会高兴,没有也行。
“不说这个,对,听说你最近接到皇家书院邀请,你觉得无事可做话不如去教书。”顾青云提议,他现在很关心老友们精神状态,连同张修远起。
他这次急匆匆上京就有少年同窗好友赵玉堂离世缘故,他不想留在林溪村触景伤情,又觉得自己年纪天比天大,以后熟悉好友会慢慢变少,于是越发珍惜如今生活。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