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背后遥远故事,及至
切氤氲开去,空余
片辽阔。
沐浴着这种明亮忧伤,
完成
书稿
翻译;而在校对译稿时,
突然发现
原文
处纰漏——关于太姥姥萨拉
年龄。在第
部第三章《若干照片》中描述
张名为“街垒中
外祖母”
照片,拍摄于1905年12月,说“排在左
是太姥姥萨拉,时年十七岁,但显得比实际年龄要成熟”。第三部第
章《命运难逃》在提及1905年10月17日
g,m游行时又说:“就在这个队伍里,被夹在无数散发传单
男女学生中间,跟某人手挽着手,走着十七岁
萨拉·金兹堡。”两处文字共同指明:1905年萨拉十七岁。然而,同在第三部第
章
后面几页却明明白白地写着:“在萨拉·金兹堡1924年办理
身份证明中,出生地标注为萨拉托夫,而在她后来
自传中却说是波钦基。出生日期倒并无出入,都是1885年1月10日(按如今
新历是1月22日)。”据此推算,1905年萨拉当为二十岁,何来十七岁?
这发现令
困惑不已,不知作家何以会犯如此低级
错误。后来
想到:如此明显
疏漏作家是不可能意识不到
,想来是有意为之。首先,对于家族记忆
追溯、对于已故宗亲
认知是
个从无到有、由浅入深
自然过程,很多之前深信不疑
事实,到头来其实是讹传,正如书中所说,“在母亲
讲述中还掺杂着众多
虚虚实实,那是世代相传、添油加醋
结果”。其次,这似乎恰恰构成
关于记忆之不可靠
种隐秘启示。本书虽是纪实性
,其间却引用
大量真实
档案资料与手稿,但作家所致力于完成
,并非
部准确无误
家族史,而是在自
头脑中复现主观
家族记忆,连同其全部
模糊性、不确定性与不可靠性。文件、档案,即令是至亲
手稿有时也不足为凭,
如廖吉克从列宁格勒前线发来
“
切照旧”,抑或父亲写在半个世纪以前
“虚假繁荣”。
向玛丽亚去信提出这
疑问,她在回信中说:“关于太姥姥萨拉·金兹堡
年龄,
所掌握
信息
确是互相矛盾
,且未能求证。按照家族
说法,1905年萨拉正上中学(约摸十六七岁
年纪),而这是比较符合实情
,中学毕业之后她本该接着考大学,但逮捕和流放打乱
这
计划,她只好改去蒙彼利埃和巴黎留学。但她在后来
自传中说自己是1885年生人,据此推算,1905年风潮时她
确应为20岁,也
确不是中学生
年纪……
怀疑,她可能是擅自给自己添
几岁(这在g,m年代屡见不鲜,况且当时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