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神秘能力——按照自意愿将人们像灯泡样开开关关——如此令读者震惊,以至于这个关于音乐故事非但没有被遗忘,反而被次次地搬上银幕,而且这些电影大都由《翠尔比》改名为《斯文加利》。自20世纪20年代末以降,故事情节已经离不开催眠咒语般“斯文加利,斯文加利,斯文加利”。
这部作品中不言而喻反犹主义如同充耳不闻鸟鸣,无论作者还是读者都从未想过要去解释或者申辩,这正是杜·莫里耶创作个特点,正如他对切德国之物刻薄评论,或者对女性外貌指摘。区别也许在于,较之于顺便抛出评论,斯文加利犹太身份以某种奇特方式迷住讲述者。他而再再而三地使用这个桥段,用上所有可能元素:油腻头发、可怕眼睛、滑稽口音、鄙俗幽默、肉体与灵魂不洁,以及伟大天赋,后者甚至能够暂时压制那些长着络腮胡子、有洁癖主人公们对于犹太佬合理憎恶。“他能够将切谱成音乐,甚至是街头喧闹与嘈杂。这看起来似乎绝无可能,但这恰恰是其神奇之所在。”
杜·莫里耶这部引人入胜、好整以暇小说充斥着非同寻常自满,甚至是沾沾自喜,将作者和读者联合起来。“生活让他们觉得具有其无与伦比吸引力,且恰恰是在这里,在这个极好城市,在这个极好世纪,在这个极好时代,自存在尚未定型,而未来完全无法预料。”故事发生在19世纪50年代末,对美好时代回溯式呼吸给它镀上层金:里面既有波德莱尔笔下浪荡子所热衷“沿着灯火通明宽阔林荫道漫步,沥青人行道上大理石桌旁杯咖啡”,也有更加古老娱乐,诸如骑驴和“在迷人森林中呼朋引伴”。进步弹簧被压得很紧,对于成见报之以嘲笑,就连非法爱情也会引发“文明之子”们同情与尊重。也正因如此,由斯文加利引发恐惧与惊慌才显得如此奇特,问题似乎恰恰在于两种非正常之物诡异结合——超人天赋以及在作者眼中不配被称之为人特点。
杜·莫里耶本人曾为Punch杂志画讽刺漫画数十年,年复年地批判唯美主义、妇女解放以及瓷器风行。尤其令他关注是技术进步滑稽面:“努力让自己看上去顺眼点,总共就分钟事。”——摄影师如是劝说摩登女士;年迈父母坐在个巨大等离子显示屏前,看着小辈们玩草地网球——这种设备被称作“telephonoscope”[3];家庭主妇熟练地操纵十个手柄,扳动其中个,便可听见德国拜罗伊特歌剧现场,扳动另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