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问题是,这不
英国范儿。美国人不是喜欢英国人吗?他们喜欢们口音、行为方式和幽默感。“有什办法能得到张免费车票吗?下次见面请你喝茶。”
“哥们儿,别跟这儿浪费时间。没钱你绝对上不大巴。也不喜欢喝茶。”
“好极,先生。”
“是,根本不喜欢你们那套,下午茶啦什。”
没办法,只好溜回曼哈顿大街。拼命整理下思绪,摆在面前,只有个选择:求助!在此之前,大部分时候都在避免跟人接触,可就在此刻,开始经历些新东西。
说实话,已经记不清自己上次向人求助是在什时候。要知道,英国人从不轻易开口。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生活,有多少钱过多少日子。二次大战时,直到被德国人逼得实在不行,首相张伯伦才开始向美国求助。们知道,这种想法不太符合人类社会规则,而且们也很清楚,敞开自己,接受别人,会引发连串心理和社会反应,大大改变们生活,但这些理论上很简单东西做起来却很难。这三十多年都直在尽量避免和陌生人接触。现在却不得不在自己最脆弱时候敞开心扉。
“您好,先生,您能……”
对来说,开口就已经不容易,开口之后遭到拒绝就更让人难以忍受。旁边人都在看,好像是麻风病晚期。被拒绝虽然难受,但还可以接受,虽然此时已经很渴望有人跟说话,但真有人上来跟说话时,却感到更痛苦。事后总结下,此时别人跟说话可以分为三种:礼貌拒绝(“没兴趣”或者简单嘟囔句“对不起”),直接拒绝(“别跟说话!”),勃然大怒(“滚开!”)。有话还可以接受,有差点儿没让当场掉泪。就这过大概个小时,开始怀疑自己是否犯个大错。要是所有美国人都这样,这个计划就完蛋。
找个地方坐下来,地面很脏(用“脏”这个词完全是因为时找不到更合适词,实际上,这个词远远不足以形容当时情况)。反思下前几个小时情况,开始产生种真切感受——极度孤单!
这种感觉并不陌生。多年来,孤独直是最忠实伙伴。为什到美国就要不样呢?从身旁经过每个人都在提醒这个世界是怎样现实,提醒未来道路还很漫长,所能依赖东西其实微不足道。为什要做这切?有什意义吗?真以为这切都会很轻松吗?迄今为止,所遇到所有同类都拒绝向提供任何帮助——现实狠狠地给记耳光。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