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曾国藩更受激励,整日待在屋子里,足不出户,晨钟暮鼓,读遍诸子百家。
1837年,正在家读书曾国藩听说附近浏阳孔庙祭祀活动准备演奏古乐,这让他非常兴奋。对于周礼,曾国藩从小就有种天生亲近感,也非常喜爱和关注。于是,曾国藩专程赶赴浏阳,与当地举人贺以南同到该庙考研古乐源流。在浏阳,曾国藩听到真正古乐,那真是种天籁之声,它传达,是天地浑然正气,以及人在天地间种沉着和浩然。曾国藩恍然明白音乐涵义:德、清、圆、匀、静,人力或可强为;而透、润、奇、古,则属于天定。这样古乐,就是属于“天定”范畴——它们已不是简单地发泄日常悲喜之心,娱人娱己,而是天、地、人精神沟通种工具。
郭嵩焘
对于古乐溯源,让曾国藩内心充满喜悦,就像洗过个天然温泉浴样,浑身上下有说不明白舒爽。冥冥之中,曾国藩似乎也从古乐中获取力量,好像突然下子变得透彻。从浏阳回来时经过长沙,曾国藩又通过正在省城应试老朋友刘蓉介绍,认识后来第高参郭嵩焘,两人见如故。当时,曾国藩二十六岁,刘蓉二十岁,郭嵩焘只有十九岁。三个湖南年轻人意气风发,纵谈古今,指点江山。他们朝夕相处,同登岳麓山,漫步橘子州,在湘江中流击水,时间长达个多月。分手时,三个人疲惫而满足。自此,三人之间,开始长达数十年手足之情。
1838年,对于功名追求,再次驱使曾国藩离开湖南,千里迢迢赶到京城。这年顺天会试主考官是大学士穆鄣阿,个难得满族大儒;副考官为朱士彦、吴文熔、廖鸿荃。也正是在这年,曾国藩与穆鄣阿开始他们师生情谊。这年本科会试题目是皇帝亲自拟定:首题“言必信,行必果”,次题“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三题“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诗题赋得“泉细寒声生夜壑”。曾国藩这回提笔再也不觉得生涩,他将他心里所想,旁征博引,予以表达。很快,结果下来,曾国藩成绩虽然不算太好,只是以第三十八名中考,殿试又取三甲第四十二名,但毕竟入围——赐同进士出身。对于自己成绩,心高气傲曾国藩有点灰心丧气,“同进士出身”,毕竟还不是真正进士。接下来是由皇帝亲自主持朝考,曾国藩信心不足,在朋友们力劝之下,只好期期艾艾地参加。朝考作文是《顺性命之理论》,曾国藩略略思考之后,下笔如神,阐述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