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让高兴是,父亲曾经买当时还很稀奇电动玩具火车给。但现在想想,父亲似乎比还要兴奋。他撇下
父/平井隆太郎
关在窗户紧闭土仓库里,在烛光下执笔成文——这是世人对父亲印象。当然,这并非全部事实。把土仓库作为书房使用,前后至多只延续三年,而烛光更是天马行空想象。
就读小学时向父亲转述这样传闻时,他仿佛老早就知道,只是苦笑以对。不过有时父亲会在白天就关上所有窗户,就着电灯光源工作,所以也不能说这样“传闻”是空穴来风。父亲似乎只有在工作时候才需要夜晚静谧、与外界隔绝空间。因此只有在被截稿日逼得非在白天工作不可时,才会出现上面状况。
然而为创作而养成日夜颠倒习惯,尽管后来已经从工作枷锁中解脱出来也难以纠正过来。但父亲总是叮咛要早睡早起,说自己如此是工作使然,迫不得已。由此可见,父亲对这样状况似乎并不引以为喜。
不管怎样,父亲与因此不太有机会面对面交流。晚上父亲也多半在自己房里进食,使得们更成对“擦肩而过”父子。
于是,对父亲印象、感想,有许多是通过父亲朋友和母亲间接形成。而通过这些间接认识,无论好坏,都认定父亲是个极怪人,这样印象也在心里深深扎下根。但在有限接触里,父亲是个非常平凡父亲。
对父亲最早记忆,可以回溯到大阪时期,大概是住在门真时候。当时三岁。吃早餐时候,只要开始打饱嗝,便叫别再继续吃。从此以后,便深信只要打饱嗝,就必须放下筷子。正因为们极少碰面,偶尔被叮咛话总会留下格外深刻印象。
也差不多是在同个时期,有段奇妙经历。那次家里只留个人看家,无意间打开楼梯底下柜子时,竟看见父亲背对着柜门蹲在里面,父亲颈窝中小疤痕异常显眼。明明没人在家呀——害怕地迅速关上橱柜纸门。
后来询问父亲,他当然否认,所以那八成是幻觉,或是后来编造出来记忆吧。但这段记忆实在过于鲜明,使很难相信那是幻觉。若是从心理学角度来解释,或许是父亲总在橱柜这类暗处工作“传闻”固定在大脑里,使得对自己编造合乎情境小插曲罢。
接下来记忆,是东京筑土八幡时期。当时六岁,父亲几乎每天都在练习河东节(1),晚上则叫来大帮朋友玩花合(2),似乎非常欢乐。夏季夜晚,有时候他还会为燃放大型烟火。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