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6年2月,住进贤良寺不久李鸿章终于等来时来运转。
《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原将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情况突然发生变故。北方俄国显然不愿日本在战争中壮大,决心介入这场纷争。这样态度对于清朝极为有利,这也是当初李鸿章所设想“以夷制夷”内容中种。俄国联合法国、德国,强令日本将辽东半岛还给中国,放出话说:“日本若试图改变其岛国地位,向大陆发展,俄国决不会坐视不理!”与此同时,俄国与法、德两国军舰浩浩荡荡开赴日本海面,往来游弋,威逼京都、横滨。
俄、法、德三国坚定态度让日本很心怯,毕竟,日本刚刚与中国战事结束,虽然得胜,但自身实力也是大受其损,再也没有实力和胆略来跟这三个强国作战。日本只好同意将辽东还给中国,转而向大清索要3000万两白银“赎辽费”。清廷目睹此事突然生变,辽东居然可以不割让,喜出望外,连忙答应日本赔款要求,并且对俄、法、德“义举”感恩戴德。
在这样情形下,俄国向中国发出请求派人参加俄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典礼邀请。出于抑制日本需要,中国接受俄皇邀请,并打算在专使访问俄国之后,周游下列国,加强下与西方列强联系。经过番波折,任务落到李鸿章头上。当李鸿章接受到这个任务之后,长吁口气,心里颗石头终于落下。李鸿章哪里是个能真正闲下来人呢?他是个劳碌身,生中就愿意不停地奔波、操劳、枉费心机。
李鸿章后来曾得意地谈论他出访:“某当辞华赴俄之日,自知前半生行事,于此已作大结束。所谓‘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村’者,诚为某今日咏矣。”
清廷本来是派湖北布政使王之春去,但俄国驻华公使喀西尼抗议说:“皇帝加冕,俄国最重之礼也。故从事斯役者,必国中最著名之人,有声誉于列国才是方可。王之春人微言轻,不足以当此责。可胜者,独李中堂耳。”明确提出让李鸿章出使,在老毛子眼中,李中堂直对俄国抱有好感,而且只有李中堂才敢作敢为,说话算话。光绪与翁同龢商讨番后,只得改派李鸿章出使欧美。
李鸿章心里如沐春风。这样安排证实自己在朝廷仍有不可或缺地位。尽管朝廷清谈成风,但真正能有办事能力,人数并不多。这是李鸿章骄傲资本。李鸿章很高兴地接受这个任务还有另外个原因,那就是李鸿章自从在日本受到欺辱之后,心中直耿耿于怀,他知道俄国与日本直是世仇,而且利益掣肘,所以极想借这次去俄国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